
10月24日,3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受邀回母校國防科技大學,與師生展開面對面交流互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員矢志科技強軍。孔祥庫/攝
10月24日,國防科技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內人頭攢動,座無虛席,一場以“遇見·最美”為主題的交流對話會火熱展開。獲評“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廣西軍區某部軍官謝亮和東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王超受邀重返母校,與同樣獲此殊榮的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教授傅婉娟一道,與全校師生展開面對面交流互動。
深秋的校園里,3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分享起他們的從軍心得,講述自己的強軍奮斗之路,為年輕學子指引前進的方向。廣闊的陳賡廣場上,在校學員邀請學長共同在橫幅上簽下名字,那上面寫著他們的誓言與心聲:“感悟榜樣力量,矢志強軍興國。”
榜樣的力量在身邊
今年7月20日,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布12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除了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員傅婉娟,還有兩人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他們是學校的優秀畢業學員謝亮和王超。這一次,他們時隔多年重返校園,在交流對話中,與學弟學妹們完成了一場精神接力。
“我沒有干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在本職崗位上踐行自己的使命。”在交流對話會上,3名主講人不約而同地提起了這一點。在他們看來,獲評“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是“遇到了好時代、好機遇”,是“‘生逢其時’的際遇”,也是“‘使命在肩’的鞭策”。
然而當3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列隊登臺,出現在大家面前時,迎接他們的是全場雷鳴般的掌聲。年輕的在校學員們為學長和老師送上鮮花,會場的熱烈氛圍被推向頂點。經久不息的掌聲中,3人戎裝肅立,齊刷刷抬起右手,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今天,能回到軍旅夢想啟航的母校,向各位老師和同學匯報我的成長與感悟,心情無比激動。”交流會在率先登場的謝亮低沉的嗓音中開始了。25年前,他尚是懵懂的少年,剛剛踏入國防科技大學的大門,開始自己的軍旅生涯。如今,謝亮回憶起這些年從地方青年到軍校學員,再到基層一線軍官的轉型之路,將一個個迎難而上、突破自我的故事娓娓道來。
作為長期駐守在廣西邊防一線的一名老兵,謝亮是如今戰友們心中當之無愧的“邊防通”。但他回憶,最初自己也曾對邊防線上的情況一問三不知。為了盡快補齊短板,他帶著一本自制的軍事地圖冊踏遍了全區1300余塊界碑和沿途的每一條路,“專業練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戰斗精神讓臺下的學員們贊嘆不已。
王超則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向大家介紹了這些年科技賦能信息化戰場的探索之路。他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經歷了部隊裝備信息化、專業精細化的快速躍升階段。站在講臺上,王超感慨,這些年自己常常思考,“作為一名從事科技工作的老兵,我們的科研攻關該盡的責到底在哪里,是為了什么?”
一次次對接戰場、服務戰斗力的攻關經歷給了王超答案。去年他帶領團隊受領任務,要進一步縮短某個作戰環節時間。他們翻閱資料、向院校專家請教,反復對比依舊無果,最后關頭,王超大膽地提出了一個與現行完全不一樣的技術路徑,經試驗測算,直接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也有力支撐了戰區某一線戰術落地。
“科技是戰斗力的核心要素,創新是強軍興軍的關鍵支撐。”王超的話,讓全場學員陷入深思。
軍政基礎教育學院教授傅婉娟則帶來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課。她回顧自己的30年從教經歷,從最初跟著老教員學習如何備課,到這些年帶領團隊創新探索情景創設式、精準滴灌式等教學法,傅婉娟感慨,“身處的世界和時代在變,但始終不變的是立志‘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盡管3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都說自己只是做了本職工作,但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多年來堅守信仰、堅定前行的力量。”學員白松濤在聽完對話會后感覺受益匪淺。1個多小時的對話會結束,他的筆記本上已密密麻麻記滿了學長、老師交流分享的要點。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事跡讓我看到,真正的棟梁之才,是將家國情懷熔鑄于不懈奮斗之中。”學員倪露動情地說,“這也為我指明了方向,我們不僅要掌握尖端的專業知識,更要磨礪堅韌不拔的意志,方能在未來戰場上肩負起時代重任!”
立起從軍好樣子
作為不久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學員,白松濤還沒想好未來的軍校時光要如何度過。幾個月前,他“憑著一腔熱血”報考了國防科技大學,只想要“來從軍報國”,但具體如何實現這一理想,他還沒有想好。
這一次,學長們的分享交流讓白松濤看到了一名國防科大學子成長成才之路。他們以自己的故事為例,講述了科大學子“把忠誠刻進骨子里、把創新寫進基因里、把家國情懷融入血脈中”的使命擔當,也解答了白松濤一直縈繞心頭的疑問與困惑。
“這次重回母校作分享,就是希望能更有針對性地告訴學弟學妹們,要怎么去當兵,如何成為一名好兵。”謝亮說。
在交流會結束后,謝亮、王超與傅婉娟分別走進學員隊,與學員們展開多場景、近距離的交流互動。在學員隊的會議室里,謝亮與學員們圍坐一圈,毫不吝嗇地分享了自己初入軍校時考核成績不佳,后來制訂“減脂增肌”計劃開啟高強度自訓,將主要考核課目全部練到優秀,又深學苦練專業課知識的成長歷程。
“如何培養自己的鉆研精神和能力?”“在重大任務面前如何快速克服困難,不懼挑戰……”謝亮的分享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大家仿佛遇到了有共同話題的“老大哥”,紛紛道出自己的疑問,謝亮則一一解答,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經驗。
“作為過來人,就是要盡可能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他們,為他們答疑解惑,給他們鼓勁加油。”謝亮說。作為常年奮戰在一線的“國動人”,在他看來,此次分享交流也是一場特殊的國防教育,“最重要的是給他們打個樣兒,讓他們知道該如何投身強軍實踐。”
學員張佳樂來自信息對抗專業,是王超不折不扣的“直系”師妹。近兩年,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不少專業技術操作可以由AI直接完成,這讓張佳樂一度懷疑自己學習的專業會被代替,由此悶悶不樂,影響了學習勁頭。
在陳賡廣場上,學校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首任院長兼政委陳賡將軍的巨大雕像旁,王超與學員們露天而坐,分享了自己這些年帶頭攻堅克難、在新質新域作戰領域不斷突破的心得體會。他還特別為這群生活在校園里的學弟學妹介紹了當前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的樣態,以及一線部隊面臨的真實戰場環境,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事例讓張佳樂重燃信心。
“學長的講述不同于其他英模代表,他的親身經歷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更有指導性。”張佳樂興奮地說,“聽了他的故事,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要成為一名怎樣的軍人,未來要在部隊如何發展。我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也特別有信心,我一定可以做到。”
另一名學員潘睿康則明顯感到,與學長們的近距離接觸,打破了校園與基層一線間的隔閡。他是學員隊里的骨干,在模擬連擔任副班長一職。過去,他不懂自己所學專業與一線帶兵之間的聯系,如今學長的故事讓他找到了答案,“我們要成為真正懂指揮也懂技術的帶兵人,將來在最需要我們的地方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潘睿康說。
撒下一顆強軍興國的種子
在王超看來,重回母校交流不只是一次單純的經驗分享與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在同學們心中播撒下一顆強軍興國的種子,讓它發芽生根”。
“一次的介紹涵蓋不了太多內容,也沒辦法面面俱到解答他們的每一個困惑。但可以為他們立起一種導向,傳遞一個信念,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攻克難關、奮勇爭先,就一定能為我們的強軍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王超說。
在校園里,王超看到最先進的大模型數據平臺被應用于日常教學,年輕的學子們在有著先進設備的試驗室中自由探索。
他還記得,當年自己剛畢業分到一線部隊時,整個營區只有沒網絡的兩臺計算機。就是在這樣的計算機上,王超堅持學習各型裝備專業知識,很快便因素質突出被納入專業骨干考察名單,此后伴隨部隊信息化不斷發展與新質新域專業持續擴增,一路成長為聯合戰場上的保障專家。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從落后于外國到趕超的過程。而我面前的這些年輕學子們,將來就要面對從趕超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新階段了。”王超笑著感慨,“未來的部隊發展要靠他們,我們必須提早在他們心里種下這顆種子。將來等它生根發芽,才能形成不竭的動力,讓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去實現我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奮斗目標。”
作為扎根在教學一線30年的老教員,傅婉娟對這些年學員們的變化感受更深。她還記得自己剛進校園時,也是初出茅廬的年輕畢業生,那時老教員們手把手教導自己,教授課方法也教師德師風和育人理念。“傳幫帶從來就不只是傳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傳承一種信念和情懷。”
在傅婉娟看來,如今的00后年輕學員是在“中國國力空前強盛和數字科技顛覆性變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見多識廣、個體意識覺醒”“更早熟、更清醒”,也由此具備更靈活的創新創造力,有更多樣化的發展空間。
“他們更需要的是方向的指引。”傅婉娟說。這些年,為了尋找更適合年輕一代的教學方法,她作了不少嘗試,還將虛擬任務情景、典型案例故事引入課堂,創造性開拓了交互式、案例式、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活動。她堅信,“只要讓學員們真正看到信仰的力量,為他們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向著強軍興國的方向全力以赴,奉獻自己。”
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氣象海洋學院學員周雋涵今年已經大四了,此前她一直希望畢業后能到海軍陸戰隊去,成為一名“很酷”的一線帶兵人,“到戰場上去沖鋒”。如今,聽了3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故事,她對自己的未來路徑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他們3人特別是謝亮和王超學長,都歷經了多個戰位,面對過很多自己沒有學過的全新專業領域,但他們都始終如一地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每一個戰位上發光發熱,他們是我的榜樣。”周雋涵說。這次講座更加堅定了她扎根基層、沖鋒在前的信念,也讓她對自我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打磨自己,未來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帶兵人,在基層部隊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名年輕的軍校女學員堅定地說。
而在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里,還有無數年輕學子與周雋涵一樣。他們將沿著前輩的足跡繼續走下去,在新時代的戰場上不斷沖鋒,勇攀高峰,做一代又一代的“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