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大數據與移動互聯將創造大量新崗位
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從業者實際總人數應為900萬人至1000萬人
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教育機構和企業呈現出層級分布,根據人才供需生態可以劃分為探索級、前沿級、應用級、項目級和基礎級五個層級
軟件和信息服務技術人才存在長周期的動態平衡
l職業教育應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高靚)1月8日,在中國軟件產業年會上,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發布了2019年度研究報告——《標準引領 產教融合:數字化時代軟件與信息服務技術人才體系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探尋數字化時代,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背景下,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的技術人才供需現狀和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對軟件與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企業的商業和經營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催生企業對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的技術人才產生新的需求。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19年發布的報告及多家線上外包服務平臺的統計數據,《報告》指出,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從業者實際總人數約為900萬至1000萬之間。其中,有法人主體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為634.5萬,基礎級從業人員的數量至少為300萬。
《報告》項目組在對不同層級的企業、普通高校、高職、中職、培訓機構等進行了訪談后,發現企業與教育機構之間有層次分明的對應關系,以此為基礎,對現階段軟件與信息服務技術從業者群體勾勒出了供需生態圖,提出了人才矩陣模型。以畢業生能力為判斷標準,企業與教育機構的對應關系可以大致分為五個層級,每個層級表現出不同的供需特點。

上圖為人才矩陣模型
通過利用矩陣體系的歸納,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的企業從探索級到基礎級呈現五種趨勢:一是企業通過校園招聘獲取人才的比例逐層降低;二是企業對所招畢業生的滿意程度逐層降低;三是企業對高校知識和技能教學的重視程度逐層升高;四是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影響的敏感程度逐層降低;五是人才追隨技術轉型的壓力逐層增大。
《報告》顯示,雖然在新技術浪潮下,很多工作崗位會被取代,但根據Gartner公司發布的報告,2020年人工智能技術將創造230萬個就業崗位——這一數字遠遠高于將被取代的工作崗位數量。云計算、大數據與移動互聯也將創造大量新的崗位,這些崗位大多都要求從業者具有軟件和信息服務技術與所在行業的業務知識的復合型技能。
《報告》指出,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頂尖院校,需要尋求同探索級和前沿級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充分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力量,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環境,創建面向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才能在數字化轉型的全球趨勢下,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構筑先發優勢,在未來全球創新生態系統中占據戰略制高點。
而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 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技術院校應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同具備實力的應用級和項目級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隨著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職業教育培養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技術人才將在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獲得全面提升,成為應用級和項目級企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來源。
《報告》對不同層級的教育機構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提高軟件與信息服務領域技術人才的供應質量與匹配度,為我國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作者:高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