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力推進控輟保學,層層壓實責任,創新勵志教育——
讓學生的心“扎”在校園里
■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在行動
每到老師送教上門的日子,阿春(化名)就會顯得精神許多。
阿春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家住海南省海口市遵譚鎮。由于幼時患上腦癱和癲癇,阿春從沒上過學,平日里只能獨自蜷縮在陰暗的房間。
從2017年開始,阿春的生活有了明顯變化。每個月定期有幾個人帶著定制的課本、玩具、康復器材來看她,一見到她們,阿春臉上就露出了快樂的表情。來看望阿春的是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們,自從被學校收錄后,她們定期送教上門。通過教育和康復訓練,阿春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日益好轉。
義務教育有保障,一個都不能少。為了讓像阿春這樣的特殊孩子也能享受義務教育,海南省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為指引,全力推進控輟保學工作,消除義務教育失學輟學現象,保障貧困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權。
壓實“七長”責任,“人盯人”勸返
“學校沒意思,想出去打工。”15歲的林壯(化名)是海口市三江鎮茄芮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原本在學習上還算上心的他,在遭遇家庭變故后,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
小學和中學曾經教過林壯的老師在了解情況后,都覺得十分惋惜。于是老師們聯合家訪,在得知他對烹飪比較感興趣后,幫助他進入了海南省旅游學校中餐烹飪專業學習。如今,林壯正在廈門一家酒店實習。“感謝校長、老師在我人生最重要的幾年對我的耐心勸導,我會努力學習手藝,好好工作。”林壯說。
在海南,厭學是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且容易出現“輟學—勸返—再輟學”的反復情況。
“為了‘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建立了縣長、鄉長、村長、局長、校長、師長(班主任)、家長‘七長’責任體系。”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副處長楊永飛說,“七長”不光只有名,還要層層簽訂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從市縣政府到村委會、從教育局到學校,兩條線一起走,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控輟”為主,教育局和學校“保學”為主,為每名輟學學生指定一名控輟責任人和一名保學責任人,確保“人盯人”,勸得回,留得住,嚴格保證義務教育階段所有適齡兒童“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確保“不漏一戶、不錯一人、一個不少”,海南省教育廳從上到下,開展公安戶籍人口數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和中小學學籍數據比對;從下到上,依托全省覆蓋所有行政村的鄉村振興工作隊和脫貧攻堅戰斗隊,開展拉網式輟學學生排查。
促進均衡發展,阻斷輟學根源
2007年,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稱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把鄉里的初中生全部遷至縣城就讀,逐步減少王下鄉的人口。這一做法被命名為“教育扶貧移民”,既能讓貧困山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能有效保護核心生態區。
為了讓更多貧困山區的孩子通過“移民”走出大山,2008年,在香港言愛基金、海南省財政和市縣政府的共同支持下,海南陸續建設了24所思源實驗學校,提供優質學位5.5萬個,用于接收自然條件差的貧困自然村和處于生態核心區的邊遠農村中小學生。
10多年過去了,一所所思源學校成了當地的教育標桿,深受百姓歡迎。從昌化江到五指山,從邊緣貧困地區到東部沿海,海南思源學校接收孤兒、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低保家庭困難學生2.8萬人。
輟學率的下降與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基本辦學條件的改善密不可分。“教育扶貧移民”的推行、思源學校的開辦、“一市(縣)兩校一園”工程的啟動,極大促進了海南各市縣教育的發展。當前,海南全省已沒有因家庭貧困、因教學條件落后而失學輟學的學生,而因厭學等原因就學不穩定的學生,全省也已降到100人以內,并被省教育廳全部列入重點跟蹤關注范圍,一旦發現未到校的學生立即采取措施勸返。
創新勵志教育,學生留得住學得好
將輟學學生勸回學校繼續讀書,把住“保學”底線,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讓學生留得住、學得好,才能解除后顧之憂。
2019年9月,海南在全國率先試點在部分中等職業學校設立職業初中班,讓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農村低保家庭和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中學業困難、反復輟學的九年級學生,到試點的職業學校繼續完成義務教育并接受部分職業技能學習,為家庭貧困、學業困難的初中生提供一條成長、成才的新路。
在海南萬寧職業教育學校,原已休學將近一年的初三學生李志(化名)重返課堂,從普通中學到職業中學,他一邊學習義務教育課程,一邊學習烹飪。“以前上課聽不懂,學不會,漸漸失去學習的耐心,接觸烹飪之后,發覺自己還挺喜歡,今后會考慮繼續就讀,走廚師這條路。”李志說。
2019年9月至今,海南省采用登記造冊、進村入戶等方式,已成功勸返261名學生從普通中學轉入職業中學就讀,職業初中班成為解決貧困家庭學生重度厭學問題的有效手段。
職業初中班、扶貧勵志班、靜待花開班……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海南教育系統廣泛探索勵志教育機制,打通義務教育和中高職教育的上升通道,為輟學學生重返校園、掌握技能、改變命運提供了新的路徑。
學生勸回來了、留下來了,關愛依然不能減少。教師與貧困學生建立結對關愛體系,每天見面一次、每周談話一次、每月家訪或電話與家長溝通一次、每學期評估一次。一系列關愛行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貧困”,教育變得溫暖了,學生的心也能“扎”在學校了。
作者:本報記者 劉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