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深圳大學荔園經世講堂在粵海校區南區致藝樓多功能廳舉行。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國著名編劇、熱播劇《沉默的榮耀》總編劇盧敏應邀以“歷史的回響”為題講述該劇創作的初心和那些幕后的故事。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吳報水以及黨委組織統戰部、黨委宣傳部負責人,學校各學院(部)師生聆聽講座。

盧敏是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國著名編劇,在學術與創作領域卓有建樹,曾長期擔任中央電視臺電視劇評審專家,著有多種學術專著、論文及文學作品。其創作和策劃的主要電視劇作品包括《曼谷雨季》《十天十夜》《隱秘而偉大》《絕密較量》等,近期因擔任熱播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編劇而廣受贊譽。
講座上,盧敏從制作初心、人物定位、劇作結構難點、家國情懷接力、團隊力量以及共鳴與回響六個方面分享了《沉默的榮耀》的制作過程。盧敏說,她在真實的歷史照片中看到了烈士們面帶微笑的模樣,是他們慷慨赴死的精神激勵了她進行長達7年的劇本創作。她坦言,為了打磨《沉默的榮耀》,自己放棄了一些稿費更高、難度更低、周期更短的劇。但她覺得對她來說是“有意義的”。
在傳統的諜戰劇中,角色大多都是虛構,而類似于《沉默的榮耀》以歷史真人來寫劇本非常困難。但盧敏說“值得做”,對她而言,講述烈士吳石等人的故事,不只是寫戲,更是一場對信念與敬意的回應。“人物要感動編劇,編劇才能感動觀眾。”盧敏說,正是“東海行動小組”的高尚打動了她,她才能寫出感動千萬國人的《沉默的榮耀》。“編劇就像建筑設計師,樓修完了,就不用看圖紙了。同樣的材料,既可以修成農舍,也可以建成悉尼歌劇院。這就要求編劇要有極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產出打動人的作品。”盧敏說。
在創作中如何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平衡關系?“如果完全按照歷史來書寫,那不如去看傳記,所以劇本中一定要有藝術創作。編劇并不是史學家,而是表達更深的情感。”盧敏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時說。《沉默的榮耀》并不是一部“爽劇”,烈士犧牲的悲壯令觀眾感到“憋屈”“哭崩”。對此,盧敏說,自己并沒有強制為劇本安上一個“美好結局”,因為有無數這樣令人唏噓的故事才有了新中國的成立,那些有名的、無名的人的犧牲,都遠比劇本本身更令人震撼。“但這并不是悲傷,而是悲壯。”她說。
歷史劇不再是“中老年特供”,《沉默的榮耀》在青年群體中也很受歡迎,復播率也很高,這都印證著這部劇的成功。盧敏認為,該劇的成功并非個人功勞,而是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烈士家屬用深沉的信任和理解支撐著他們的創作;創作團隊通過嚴謹的歷史考證與史實挖掘,用大量真實的細節為影像呈現奠定了堅實基礎;演員們極強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性讓這部劇真正鮮活起來。她特別感謝《沉默的榮耀》的史實顧問鄭立,其創作的《冷月無聲:吳石傳》成為該劇的歷史腳本,并在此前拒絕了許多影視改編邀約,最后被盧敏的真誠打動,親自幫助聯系烈士家屬,為劇本提供珍貴資料。“這部作品是一個好的團隊共同付出、許多人默默支持的結果。”
在講座的最后環節,盧敏在與現場師生的互動中表達了對當代青年的希冀——希望年輕人擁有家國情懷,既要有信念堅持自己的理想,又要有共情與理解的能力,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通訊員:陳雅琪、楊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