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移動支付時代,孩子正面臨比我們童年更復雜的金錢考驗。您是否也陷入過這樣的困境——給多了怕寵壞,給少了怕委屈,不給又擔心孩子社交受挫?孩子的金錢啟蒙,從什么時候開始?把零花錢作為獎勵給孩子,可取嗎?怎樣跟孩子談錢才合適?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如何把家里的“四腳吞金獸”打造成“理財小能手”?
金錢啟蒙,從什么時候開始?
以為孩子太小,不懂錢?有研究表明,4歲的孩子,就已經能通過游戲理解金錢的基本用途了!所以,從幼兒園時期,我們就可以對孩子進行金錢啟蒙,讓孩子認識金錢、了解金錢的用途。
如何對孩子進行金錢啟蒙?
1、游戲先行,寓教于樂
角色扮演:銷售員 vs 顧客,讓孩子體驗“買賣”的過程,直觀地感受到金錢的用途。
自制錢幣:認識不同面額,學會簡單計算。
模擬購物:鍛煉孩子思考自己想要什么?需要多少錢?初步建立等價交換的概念。
價格討論:這個玩具太貴啦!——培養初步的消費判斷力。
2、真實體驗,加深理解
超市購物實踐:帶孩子去超市購物,讓孩子參與挑選商品、付款的過程,看到錢是如何從自己手中交給收銀員,換取心儀的商品。
鼓勵孩子自己付款: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拿著錢去收銀臺付款,體驗真實的交易過程。
3、正確引導,樹立金錢觀
認識錢的價值:錢可以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滿足基本需求。
錢不是萬能的:告訴孩子有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比如親情、友情、健康等等。
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價值,才能更好地運用金錢,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把零花錢作為獎勵,可行嗎?
答案是:慎重!
容易讓孩子把“做事”和“金錢”劃等號,甚至會討價還價:“我做了這件事,能給我多少錢?”
扼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孩子可能會為了獲得金錢獎勵而做事,而不是出于興趣、責任感或成就感。
缺乏志愿精神和服務意識,不愿意無償地幫助別人。
物質獎勵可以有,但要適度!
獎勵要有針對性:針對孩子取得的進步或克服的困難進行獎勵,而不是針對他們應該做的事情進行獎勵。
獎勵要多樣化:除了金錢獎勵,還可以選擇其他形式的獎勵,比如帶孩子去看電影、買他們喜歡的書籍、一起做他們喜歡的事情等等。
獎勵要及時:在孩子取得進步或完成任務后,及時給予獎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
零花錢應該怎么給?
1. 愿望清單法:分清"需要"和"想要"
必需品:如文具、校服(必須保障)
心愿區:如漫畫書、小玩具(需要儲蓄)
夢想層:如游戲機、酷炫的運動裝備(需家庭會議討論)
2. 有限放權:給自由也要有護欄
定期對賬:每周聊聊“錢都去哪了”?
智慧提問:“這個玩具和去夏令營,你更想要哪個?”
救急機制:遇到被借錢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家庭會議”。
關鍵心法
給支配權不等于放任(允許孩子“試錯”,但設定合理的邊界)
讓孩子體驗"選擇的結果"(買了貼紙,可能就要放棄冰淇淋)
永遠保留溝通頻道(不說教,當孩子的"財務顧問")
危險禁區警示
忌做甩手掌柜:“你愛怎么花,就怎么花”。
拒當獨裁爸媽:“我說不能買,就不能買”。
警惕補償心理:“爸媽小時候窮,現在補償你”。
編輯| 夏天
審核| 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