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兼斌
2024 年 5 月,谷歌在其搜索結果中提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關于用戶所搜索主題的綜述(AI Overviews)這一功能。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人工智能工具,卻對用戶新聞消費模式和各大在線新聞出版商的流量帶來了切實且可能不可逆轉的影響。2025 年 7 月 31 日,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在其網站發布了一篇題為《谷歌 AI 搜索引發“滅絕級事件”,在線新聞出版商面臨存亡危機》(Online news publishers face‘extinctionlevel event’from Google’s AI-powered search)的報道。根據這篇報道,相比一年前,CNN 來自谷歌的導流下降了 30%,而同期 Business Insider 和 HuffPost 的流量則更下降了 40%。雖然在線新聞網站的流量下降或由多種因素所致,但很多新聞出版商篤定地認為,谷歌一年前所推出的 AI Overviews 是仰賴谷歌搜索導流而活的各新聞網站流量下降的主因。由于 AI Overviews 所生成的綜述,本質上是把搜索結果中所網羅的內容,借助谷歌強大的人工智能算法、算力進行高度凝練且結構化地綜述或總結,因此搜索用戶一旦讀到這些綜述或總結,發現所要找的內容或想要詢問的事情已經了然于心,沒有必要也沒有動力再去進一步點擊 AI 綜述所基于或引用的各條具體新聞。谷歌 AIOverviews 的綜述做得越好,用戶越有可能看完谷歌的搜索總結后就到此為止了。這對于那些原本乖乖地任憑谷歌進行內容抓取以期換得搜索導流的下游新聞網站,無疑是當頭一棒。從結果看,作為流量源頭的谷歌搜索,自己從上游就把一大部分流量給“截流”了。而對于生產原創內容的各新聞網站而言,看著自己辛苦原創的內容成就了谷歌 AIOverviews 的高品質綜述卻導致自家網站門庭冷落,一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不甘和冤屈感油然而生。人工智能功能的引入,進一步加劇了原本就關系緊張的內容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糾結和博弈。
嵌入人工智能綜述功能在中文搜索領域如百度搜索同樣已經成為標配。在筆者所在的清華大學面向教工和學生開發的各種辦公和伴學智能體中,這種“1+n”回答模式也十分流行:即在提供給你關于所問事項的各相關政策、文件、辦事指南等鏈接前,先整理出一份高度凝練有針對性的綜述,其功能類似于傳統倒三角結構的新聞導語。早期新聞業的倒三角新聞寫法,原本是由于在傳播技術比較落后、傳輸設備不穩定的年代,會常常遭遇傳輸中斷或失敗,因而為確保最重要的內容能夠被送達和閱讀,形成了內容按重要性大小之先后順序來寫的習慣。時移世易,如今我們的新聞消費模式來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統一接管的時代。無論搜索引擎還是特定功能定位的智能體,其之所以對我們提出的每一次詢問,首先提供一份導語式的內容提要或綜述,是因為日益強大并逐漸具有某種神性的大模型深深洞悉到,這個時代的人們已經越來越缺乏耐心和能力去自己閱讀、消化各個原始文檔。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能正在充當人類智能的“掘墓人”。
世紀之交中國互聯網“門戶時代”,搜狐、新浪、網易三大門戶作為當時的新媒體,雖然自己不生產新聞,而是以傳統媒體內容為食料進行二次內容加工和分發,但借助互聯網興起后人們新聞消費模式的革命性變遷,搜索引擎和門戶網站作為內容食物鏈上游或頂端環節,生生把一眾傳統媒體變成了為自己打工進貨的廉價的原料供應商。如今類似的劇情正在重演,而人工智能大模型則可以看作是最新一代的新媒體。
在各行各業都在實質性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推動其行業升級和演變的時候,人工智能對用戶新聞內容消費方式帶來的上述變化其實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人工智能這種迎合我們思考或思維好逸惡勞本性的“做法”,本質上是把原本由人腦進行的工作轉包給外掛智能來進行,從而導致人們從生理到心理乃至智能層面的某種萎縮和空心化,“腦腐”(Brain rot)現象應運而生。“腦腐”的一個重要成因和典型表現就是人們不再習慣于進行深度思考和原文閱讀,而是滿足于且逐漸變得囿于快餐式的淺閱讀。可以預見,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將是繼社會化媒體、移動傳播之后最為深刻的社會階層結構重新洗牌的契機。也許我們真的將見證一個“無腦階層”和“有腦階層”日益分化的社會的到來。
面對這樣的可能前景,具有社會責任擔當的新聞業何去何從?新聞傳播學科和學者可以何為?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農業這一第一產業的,因為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其實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作為內容第一產業的新聞業,同樣是國家精神文化生活的源泉活水。大模型時代比之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可靠、優質的接地氣、反映真實社會狀況的原創內容。探索一種內容上下游產業之間良性共贏、可持續發展的相互成就模式,實在應該是智能傳播時代新聞傳播從業者和學者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