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映性實踐論的視角
高楊 陳恩倫
【摘要】新一代數字環境為活態傳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基于反映性實踐論視角,本文剖析了一位優秀鄉村教師近十年內探索民族文化傳承教學信息化的專業實踐案例 , 旨在探究數字技術賦能民族文化傳承。通過對數字民族文化知識的挖掘、獲取、內化、評價、共享以及外化,鄉村教師作為民族文化學習的設計者、反映的實踐者以及傳承的詮釋者,打通“互聯網 +”技術的應用層面、聯通數字技術的推廣層面、擴展融通移動終端的對接層面,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的驅動力,促進民族文化從靜態閉環向活態開放傳承轉變。
【關鍵詞】數字技術;鄉村教師;民族文化傳承;反映性實踐論;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鼓勵建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文化傳承最核心的問題是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社會成果 , 為人的社會群體所共享 , 所以文化與民族須臾不能分離。這其中還有一個動態的環節:民族文化的傳承 , 即文化與主體的有機結合,與教化的影響密不可分。鄉村教育作為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鄉村教師則是這一環節中起主導作用的群體。2020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引導教師立足鄉村大地,做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加強對鄉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是新時代對鄉村教師賦予的重要歷史任務,這不僅有助于重塑鄉村教師的文化認同感,涵養健康的教育生態,也有助于培養鄉村學生的文化生產能力,筑牢民族文化基底??傊褡逦幕瘋鞒行枰磅r明的國家立場、理性的社會共識、明確的個體擔當”。數字化轉型時期,在“人—數字技術—文化”的互動中,形成了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學生、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維互動的文化教育新樣態。當前存在著民族文化價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以及民族文化遺產的維護、民族文化內容的中斷和傳承人才的缺乏等挑戰,數字技術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通過動態、參與式、融入當代生活與實踐等方式,特別是借助數字技術,使文化得以延續、更新和發展的傳承模式,區別于靜態、博物館式的保存,從而實現活態傳承。那么數字技術對于民族文化的活態保護和傳承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其中鄉村教師的角色又應發生什么樣的轉變?
本研究是基于一位鄉村小學校長(簡稱“實踐者”)在 2013-2023 年的十年間,對民族文化的信息化傳承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并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到民族文化傳承課程設計中的案例研究,旨在揭示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鄉村教師新的角色定位,以及在“互聯網 +”背景下如何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實現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本研究運用了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實踐者及其團隊進行課堂觀察和深度訪談,從教師的內部視角展示民族文化傳承課程教學設計以及其背后的教學邏輯過程。
二、數字時代鄉村教師傳承民族文化的本質:基于反映性實踐論
曾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的唐納德 ?A? 舍恩在《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一書中區分了專業實踐的兩種“地形”:“在專業實踐的不同地形中,有塊干爽堅實的高地,實踐者可在那里有效使用研究產生的理論與技術;不過,同時也存在著一片濕軟的低地,那里的情境是令人困擾的‘混亂’,在那里科技的解決之道是行不通的。”根據舍恩“行動反映”理論來看,鄉村教師就是行走在“濕軟低地”用專業“行動反映”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鄉村教師經常需要面對那些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環境。當前科層體制對教學過程的集權控制使教師變得越來越理性,教學變得越來越技術化,越來越喪失創造性,教師對意義的闡釋空間越來越小,將一個問題的解決之道模式化地運用到另一個問題上。因此在建構過程中,鄉村教師作為反映型實踐者則需要擺脫科技理性的限制,對情境中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的考察,并利用個人的實踐經驗來理解和構建情境。舍恩強調行動研究方法對于專業實踐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習者能夠從實踐出發并將其應用于解決自身實際問題時,才能真正實現專業學習的目的,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掌握知識技能或簡單地重復既定任務。對于行動背后的策略、計劃、理念、價值觀和個人角色,鄉村教師應持有開放的探索態度,教育智慧只能存在于教育實踐中 , 并由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根據具體的、可變的教育實踐作出審慎的判斷 , 以使學生的實踐德性在教育中得以展現?;谇榫臣ぐl的技術介入,亦將因其對特定情境中教師內在需求的滿足,而生成對于教師和教育實踐的價值。在實際操作中,實踐者常?;谂c環境的交互來確定自己的行動策略,為實踐情境設定問題是一個“命名事物”與“框定脈絡”的互動過程。舍恩對專業實踐的解讀本質上是一種反映性的實踐觀點,這為重新審視傳統民族文化傳承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重塑民族文化傳承課程體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
鄉村教師作為反映型實踐者應建立反映性學習情境,保持“我假定我知道些,但在特定的情境中,我并不是唯一能提供相關及重要知識的人。我的不確定性也將是自己和別人學習的材料”以及“尋求與當事人的想法與情感的聯結。當事人對我專業知識的尊敬是來自于他在情境中的真實發現產生的,因此不再需要去維持專業面具的假象”,把自己的專業能力作為一種看待事物被建構與再建構的方式,準備好且有能力在學生的經驗中探索其背后的意義,不要求學生盲目地對教師“黑箱作業”的專業能力產生信心,而是必須依靠其在互動中不斷展現出真實的實踐能力。反映性學習需要“教師—學生”之間是協同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在進行框架分析、資料庫建立、行動科學或行動中反映的任何研究,都得在某種程度上了解實踐經驗的內部觀點.....(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