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用戶話語的失業風險感知研究
張 洋 廖懷遠
【摘要】為探究人工智能時代的用戶失業風險感知,本研究結合情感分析、LDA 主題建模及語義網絡分析方法,解析2022 年 11 月 30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間的微博用戶話語。研究發現:用戶話語中的情感以負面為主導,且信息傳播與情感表達呈同步性,致使輿論趨于極端化;用戶話語聚焦“個體性”“行業性”“社會性”三類失業風險感知,分別指向個人能力危機、職業群體替代與大規模社會失業問題;用戶話語折射出社會權力分配失調的矛盾沖突,凸顯了技術發展與社會權益保障之間的張力。
【關鍵詞】失業風險感知;LDA 主題建模;語義網絡分析;話語分析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轉型中,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驅動著社會系統發生重構。人工智能深刻改變了人類與社會互動的能力和角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并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政治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ChatGPT 的橫空出世,使得所有人對于人工智能的想象都有了一個具象的載體,其未來影響也似乎清晰可見。作為顛覆性的技術集合體,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蘊含著顯著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在催生數字經濟新業態、創造高附加值崗位的同時,亦引發就業市場的結構性震蕩,加速傳統職業的迭代與消亡。這種技術驅動的結構性變遷催生了公眾的失業風險感知,誘發焦慮、不安全感等負面心理效應,更折射出技術創新與社會制度間的深層次張力。社交媒體是用戶話語表達的空間,對有關失業風險感知的話語進行研究,可以幫助理解失業風險感知的具體內涵,也有利于洞悉其背后的社會矛盾與沖突。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問題
(一)失業風險感知
失業風險感知是指在職者對其自身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失業可能性的主觀預判。在既有研究中,失業風險感知與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密不可分 , 兩者在概念和測量上都高度一致。部分學者甚至直接將工作不安全感界定為失業威脅感知以及對失業的相關擔憂。該領域的相關研究一部分集中于失業風險感知的負面影響上 , 圍繞著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態度、組織態度、健康以及與工作有關的行為之間的聯系。另一部分的相關研究聚焦于引起工作不安全感的因素 , 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宏觀因素,主要包括國家整體失業率、社會、金融或衛生危機、全球化與技術變遷以及政策法規等;第二類為中觀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業績、組織變化、組織競爭力、規模水平等;第三類為個人微觀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家庭結構、職業地位和教育、以前的就業經歷、健康狀況和目前的就業條件等。
這種對就業的不安全感也被學者弗拉基米爾·金普爾森和亞歷山大·奧什切科夫(VladimirGimpelson,Aleksey Oshchepkov)稱為“失業恐懼”(Fear of Unemployment)。“Fear of Unemployment”一 詞 最 早 出 現 在 1982 年 約 瑟 夫· 納 爾(Joseph LNaar)關于失業恐懼打擊美國工會并影響工作保障的短文中,也常使用“Unemployment Fear”一詞。在面對失業風險時,Roser 認為恐懼是面對潛在的危險在現實中發生時的一種重要的情緒 , 但恐懼缺乏責任感 , 并不是面對風險后果和不確定性時合適的情緒。也有中國學者指出,失業恐懼天然地體現了現時代人們對就業沖擊的被動擔憂,但卻缺乏改變就業現狀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能力,需要超越個人層面的引導和規劃。
(二)人工智能時代的失業風險感知
數字技術創新是一種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幫助勞動者減輕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也會取代重復性勞動和機械性的就業崗位,特別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程序化程度較高的工作會逐漸被工業智能化所替代,即存在替代效應。這種替代效應便預示著一部分民眾的失業。
關于人工智能可能引發失業的風險感知研究較為豐富,主要可分為兩個研究方向。一部分研究者關注這種失業風險感知帶來的社會后果,在個人層面上,Stephens 認為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崗位可能導致民眾收入和消費降低 , 破壞自信心 , 壓抑主觀幸福感 , 消極地影響健康;在家庭層面 , 這種風險感知可能使家庭關系復雜化 , 負面地影響婚姻和家庭功能。還有部分研究者關注個體因素與這種失業風險感知程度之間的關系,從教育經歷、年齡層次、從業類型、婚姻狀況等方面探究不同人群之間的區別。王軍等人發現提高個人受教育水平以及獲得代表技能水平的職業許可證書能夠讓就業者對自己的工作前景更樂觀,養育孩子、照顧老人或病人、從事幼兒服務以及教育類服務的就業者認為自己被 AI 技術取代的可能性更小;李佩則發現在教育經歷及年齡方面,高中及以下學歷群體和 31-50 歲群體的失業風險感知程度最高,應當引起社會關注.....(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智能傳播中的輿論博弈、認知競爭與中國國際傳播效能提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TJWHSx2302-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