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俊杰? 薛紅霞
【摘要】本文從文化記憶理論的視角出發,以國產老劇的“AI 魔改”現象為研究對象,探討賽博格時代“文化記憶場”重構過程中的異化風險與治理。隨著廣大網民通過使用 AIGC 技術對國產經典老劇的“AI 魔改”,導致了“文化記憶場”有關文化記憶、價值觀念、創作技術以及商業資本的四重異化,而其異化路徑主要受制于技術—資本—受眾的三重驅動。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內容治理、技術規制、平臺追責以及媒介素養改善的多元協同的記憶治理框架,其既能有效防范 AIGC 技術異化對“文化記憶場”的肢解,守護文化根脈;又能包容創新表達,向數字內容生產注入正向潛能。為數字時代的文化治理提供范式參考,助力構建技術向善的文化生態。
【關鍵詞】AIGC;“AI 魔改”;文化記憶;內容生產;技術可供性
“三國變成了槍戰片,曹操舉起了機關槍;紅樓被改成了武打戲,林黛玉倒拔垂楊柳;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四人騎上了摩托……”2024 年 12 月 9 日,央視網發布了一條名為《AI“魔改”國產老劇引爭議,改編邊界在哪里?華妃騎摩托、悟空開飛船,AI 視頻以假亂真》的報道。報道中所提及的AI 指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即 AIGC 技術。放眼當今,AI 深度學習模型不斷迭代,從 ChatGPT、Midjourney 到 Sora, 再 到 如 今 引 起 國 際 震 動 的DeepSeek、Manus 國產大模型的橫空出世。AIGC已然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的傳媒傳播帶去深刻影響。在影像創作領域,不同的智能化模塊組合所形成的應用已逐步滲透至電影、動畫、短視頻等影像創作流程的各個環節,基于AIGC 技術對國產老劇的“AI 魔改”現象也屢見不鮮。“AI 魔改”,其表層意義為利用 AIGC 技術根據已有內容進行二次創作。
對國產老劇的“AI 魔改”,其內涵在于對國產老劇的創意性表達,展現了新一代觀眾對國產老劇的全新解讀與自我表達。此外,基于 AIGC 技術的二次創作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還有效降低了創作成本,良好印證了 AIGC 技術在內容生產端的應用前景與技術地平線價值。但同時,無底線無邊界的“AI 魔改”在無形中篡改國民的文化記憶,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廣大網民的精神風貌,使得我國國民的“文化記憶場”在無形中正經歷重構與異化。“十四五”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作出一系列部署,助力擴大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為此,對于“AI 魔改”亂象引起的國民“文化記憶場”異化的糾偏迫在眉睫。
一、亂象表征:“文化記憶場”的重構異化
近年來 , 作為民族國家文化認同的微觀組成部分的文化記憶 , 逐漸成為文化哲學的一個重要論題。文化記憶理論的核心思想起源于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哈布瓦赫認為記憶并非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在社會框架中被塑造而成的。在此基礎上,阿斯曼夫婦于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旨在探討文化以記憶的形式通過何種媒介與機制傳承、保存與演變。文化記憶(Culture Memory),并非個體記憶的集合,而是一個社會、集體通過特定的符號、儀式、文本、紀念碑等媒介保存與傳遞的集體記憶,具有長期性與穩定性,也會以代際傳播口口相傳的形式塑造集體記憶。社會或特定群體范圍內形成的共有的“文化記憶場”,無形中影響著社會大眾的身份建構,促進歷史連續性、社會整合與文化傳承,同時也在社會大眾的建構中面臨形態、內容的流變與形塑。國產老劇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符號是社會公眾“文化記憶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作為“文化記憶場”的重要媒介,承載著社會大眾共有的集體記憶、價值觀念與審美偏向。如今,經由 AIGC 數字轉譯的無底線無邊界的對于國產老劇的“AI 魔改”現象,正潛移默化中導致社會公眾“文化記憶場”的重構異化。
(一)文化記憶失真
在文化記憶理論的語境中,受眾對國產老劇的理解可以引申為“交際、記憶和媒介三者間的具有歷史性變化的關聯”。對國產老劇無底線無邊界的“AI 魔改”,一方面將導致數字內容生產中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AI 魔改”亂象下,AI 將《亮劍》與《三體》中諸如“三體人”“水滴”等設定雜糅一體,將抗爭對象改編為“三體人”,將抗戰場景改編為“星際戰場”,以一種戲謔的“鬼畜”方式架空歷史背景,消解了歷史敘事的嚴肅性。另一方面,未經由合適指令調校 AI 大模型而進行的內容生產,將會促使 AI 大模型對經典文化符號的過度解構。例如 AI 創編的“《黑化版西游》”充滿了西方克蘇魯文化中的暗黑恐怖元素,將大量依托《西游記》原著改編而成的經典影視劇中的花果山“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的人間仙境,描繪成充斥著“食人猴”“骷髏頭”“幽靈鬼怪”“陰森城堡”等西方恐怖元素的“人間煉獄”。剝離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淪為剝離中文“高語境”浪漫靈魂的空洞視覺符號。同時,“AI 魔改”還存在導致數字技術量化機理下地域文化消解的風險,如《茶館》中頗具京味兒的對白被披上了網絡流行語的外衣、《紅樓夢》中江南園林的獨特景觀搖身一變成了現代都市……當地方方言、民風民俗以及地域景觀等頗具地域特色的記憶載體被 AI“計量化”“標準化”,地域文化將失去原本的獨特性、多樣性,而這些都可能導致國民文化記憶的失真.....(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面上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高校調查研究類課程思政創新實踐與效果評價研究”(項目編號:MS202305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