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學生為對象的實證分析
候為剛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在公共輿論同質化的國內媒體環境下,為何不同個體在瀏覽相應媒體信息后的政治信任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這一問題。基于權力合法性、媒介信息接觸、情境感知的類型劃分,文章構建了政治信任的分析框架,同時運用 2019 年大學生網民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瀏覽國內主流媒體信息會增強受眾在程序、意識形態兩個維度的政治信任(即堅持黨的領導、信任國內媒體),而對提升績效合法性維度的政治信任(即信任政府)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另外,對外部情境的安全感知,顯著影響了受眾在“堅持黨的領導”“信任政府”“信任國內媒體”三個維度上的政治信任。情境感知的另一維度—平等意識,則顯著影響了受眾在“信任政府”“信任國內媒體”兩個維度的政治信任,而對“堅持黨的領導”這一程序合法性維度的政治信任未能產生顯著的影響。最后,文章討論了上述結論在完善青年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面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媒介信息接觸;情境感知;權力合法性;政治信任;大學生網民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高等教育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國家也面臨如何有效引導青年群體的政治價值觀等挑戰。2018 年 4 月,廈門大學某研究生在微博上發表“支那”等錯誤言論,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隨后爆發了中國藥科大學某本科畢業生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某研究生相繼發表辱國言論的亂象,一度引發社會熱議。在新媒體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信息獲取往往比普通民眾更為便利,同時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也可能相對開放、多元,即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由此不難引發這樣的思考,處于相同的意識形態教育和媒介信息環境下,為什么不同個體的政治信任傾向存在明顯的差異?
圍繞大學生政治立場的培育實踐和理論研究主要從傳統的革命史教育、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宏觀的社會結構因素角度展開。隨著我國以推動法治事業進步為基礎的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民眾對政治合法性的感知愈加深入,因而民眾的政治信任及變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對經濟社會發展、政治制度績效的認識。無論以革命史教育為主旨的黨史宣傳注重意識形態合法性的塑造,還是以突出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為基礎的績效合法性的宣傳,或是通過促進政治民主化來增強程序合法性,這三個維度在不同時期共同但有區別地塑造了我國民眾的政治信任。長期以來,國內思想教育宣傳工作的邏輯主要表現為,由于信息接觸會塑造受眾的政治信任,為此提供“正能量”的信息環境并屏蔽消極、有害的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民眾的思想世界“一片紅”。這種教育思路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奏效的,但難以解釋為何少數人在長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其政治立場顯然未達到官方的預期,反而走向反面。這表明,對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政治信任的研究,應“找回”個體內在的微觀心理因素。
二、理論進路與分析框架政治信任本質上涉及民眾對權力合法性的認識問題,已有研究主要從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階級政治學與理性選擇的自由民主政治學這兩大路徑討論該議題。近年來,微觀的心理認知及行為層面的分析路徑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一)政治信任:既有解釋及其局限
作為政治學研究的一項經典議題,理論界對政治信任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譜系龐雜,但其中主要脈絡較為清晰。
其一,理性選擇的自由民主政治學對政治信任的探討主要基于制度績效、社會資本這類具體的視角。戴維·伊斯頓較早指出,“任何政治體系都需要普通民眾對制度和執政者的支持”。這一概念延伸至中國政治情境,主要基于社會轉型期民眾與政府互動的現狀而展開的思考,圍繞政治價值觀變遷、央地關系、社會結構(如城鄉差異、區域不平衡、收入分配以及男女平權)等視角來闡釋公眾對政府的態度或評價。這些研究主要借用政治文化研究領域的基礎概念,并通過價值觀、社會結構、央地關系等本土經驗或具有中國特色的議題來討論中國情境中的民眾政治信任。
其二,馬克思主義階級政治學研究路徑側重圍繞中國革命歷史選擇的合法性和制度績效合法性,反思西方政治信任的理論局限和實踐困境,從而將政治信任這一議題本土化。這些研究為理解中國政治信任的社會來源及變遷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論啟示(特別是從階級視角展開),并產生了政治參與(如“上訪”)等系列可通約的概念,為理解中國情境中的官民糾紛等具體議題提供理論解釋。其中,績效合法性是理解中國民眾政治信任的重要視角。然而,發展理論表明,任何國家都難以持續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因而績效合法性不具有持續性,而缺乏合理的權力、資源分享機制,群體成員的政治認同也難以維系。這意味著當績效合法性難以維系時,便需要尋找替代性解決方案以維系政治信任并鞏固政治秩序,此時意識形態合法性的功能便凸顯出來......(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的受眾心理機制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2AZZ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