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雯? 戴明麗
【摘要】短視頻作為視障兒童敘事的新興傳播媒介具有雙重作用。其一,為視障兒童提供了自我敘事的傳播平臺。其二,存在將視障兒童簡化為受眾單向凝視對象的風險,忽略了該群體多元的個體特質,客觀上造成了視障兒童敘事傳播的不平等。研究者基于媒介生態(tài)學理論對短視頻這一媒介傳播的視障兒童敘事進行了倫理審視,探討如何通過提升短視頻內容的創(chuàng)作倫理和教育應用水平以促進視障兒童社會融合生態(tài)的和諧發(fā)展,同時提出以下建議:特殊教育工作者應合理借助短視頻開展教育實踐,發(fā)揮其在特殊教育和社會融合中的積極效用;完善數字環(huán)境中無障礙建設機制,構建傳播視障兒童敘事的良好媒介生態(tài),為視障兒童群體營造平等且支持的數字融合環(huán)境。
【關鍵詞】短視頻;視障兒童敘事;社會融合;媒介生態(tài)學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媒介形態(tài),憑借其時長緊湊、內容吸睛、傳播迅捷、受眾廣泛以及社交互動性強等特點,成為現今社會備受歡迎的數字社交互動模式。短視頻中,圖像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數字化手段被整合到多樣化的敘事實踐中,以快節(jié)奏的視覺片段形式直觀鮮活地向受眾講述故事,反映了敘事在數字空間中從經典文本形式向視覺化故事講述的轉型 ,深刻影響到個體形象的構建與傳播。這種轉變不僅重塑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也使原本處于社會關注邊緣的群體如視障兒童,其隱匿困境得以呈現 , 短視頻與其他媒介形式共同塑造了視障兒童群體敘事在當代視覺文化傳播中的新景觀。然而,這種傳播現象并非全然積極,在增加視障兒童的社會關注度、提升平臺用戶對視障兒童形象感知的同時,視障兒童也可能遭遇隱私泄漏等各種風險。本文以媒介生態(tài)學理論視角切入,通過深入剖析視障兒童借助短視頻這一媒介進行的傳播實踐,觀察其敘事主題及其要素,進而探討如何通過提升短視頻內容的創(chuàng)作倫理水平、完善其教育應用以促進視障兒童社會融合生態(tài)的和諧發(fā)展。
一、視障兒童敘事的短視頻傳播實踐現狀20 世紀 60 年代,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就開始關注媒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率先提出了媒介生態(tài)學(Media Ecology)的概念,并鼓勵運用跨學科的方法開展研究并以此來理解“社會與其技術之間的互動”。尼爾·波茲曼(NeilPostman)遂借用“Media Ecology”一詞將媒介置于社會背景下進行討論,生態(tài)位、平衡等生態(tài)學概念開始與傳播學研究結合,意在“以生態(tài)學視角考量媒介研究”。之后這一術語逐步轉化為學術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探討“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理解、感覺和價值,以及人類與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幫助或阻礙人類的生存”。伴隨電子媒介的蓬勃興起,傳播與社會的關系愈發(fā)復雜。在今天,短視頻已成為人們傳播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形式,其“個性化推薦算法”“碎片化”“生活化”“娛樂化”的傳播形式使之成為與傳統(tǒng)媒介迥異的媒介場域,將各種社會文化融為一體,展現出結合動態(tài)影像的視聽文化生態(tài)格局。
視障兒童由于其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面臨著社會融入的諸多挑戰(zhàn),但在新媒介的助力下,他們得以通過多樣化的敘事展現自我、表達情感,甚至實現自我賦權與社會融合。在視障兒童敘事的短視頻傳播研究中,媒介生態(tài)學的理論框架有助于理解視障兒童敘事的短視頻傳播實踐特征,對評估短視頻傳播促進視障兒童社會融合的影響有重要價值......(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人口新形勢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困境及突破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AH053313)、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教研項目“基于 OBE 理念的實習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項目編號:2023jyxm14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