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鳴理論視角
鄭東和? 胡月
【摘要】在全球科技創新浪潮的持續推動下,數字傳播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依托新興傳播領域有效優化科普傳播效果,進一步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隨著科普傳播渠道和手段的豐富化,科學家在數字傳播渠道的影響力正持續擴大,社交媒體上的科學家短視頻不僅呈現出用戶關注度持續增長的態勢,還促進了科普傳播話題更加頻繁深入的互動交流。為了深入探究 18-34 歲青年短視頻用戶接觸科學家相關短視頻對其分享該信息意愿的影響機制,本研究在共鳴理論指導之下,采用問卷法系統驗證了其直接效應與中介效應。研究結果將為如何優化科學家短視頻內容以及提升青年群體對短視頻的傳播意愿提供實用見解。
【關鍵詞】科普傳播;信息分享;共鳴理論;問卷法
一、引言
21 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深入推進,科學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社會進步路徑和大眾認知視野,科學傳播也隨之成為信息化社會的重點議題之一。當前,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紛紛將科學傳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在中國,依托同步發展的互聯網,科學傳播的媒介渠道進一步豐富,科學傳播的形式、手段及傳播方向都有一定程度的調整與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學傳播的重要性,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為新時代科學傳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22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指出科學技術普及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活動,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可見,做好科學傳播是踐行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基石性工作。
隨著科學事業和科技創新蓬勃發展,國民科學認知的頂層建設態勢良好,公民科學素養得到顯著提升。而回顧近期相關報告發現,在取得諸多積極進展的同時,目前在科學傳播與宣傳方面仍存在傳播效果不均衡的問題。例如《全國各省(市)科學傳播發展指數報告》指出,科學傳播效果較好的地區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中部及沿海地區,而西北、東北等地的科普工作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不平衡的科學傳播現狀成為社會公眾整體科學素養提升的阻礙。因此,如何持續優化科學傳播工作并著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技創新已成為眾多機構及相關專家熱議的焦點和重點研究領域。
隨著中國步入數字化時代,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為科學傳播開辟了新路徑。尤其是以短視頻為主要作品形式的社交媒體,憑借其龐大的下沉市場,打破了科學傳播的“高門檻”屬性,進一步成為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傳播的重要渠道。其中,以“人”為切入點的科學家類短視頻,是當今科學傳播的新形式之一。社交媒體上的短視頻不僅為科學家與公眾之間搭建了更加直接、生動的交流平臺,還極大地拓寬了科學傳播的邊界和影響力。通過 30 秒到1 分鐘的視頻,觀眾能夠迅速且直觀地了解到某位或某一領域的科學家,并對其研究領域及科學成果有初步認知。這種形式的傳播打破了傳統科學普及的壁壘,使得科學知識以親民、易懂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同時,短視頻平臺憑借其強大的算法機制和同類推送功能,能夠根據用戶的觀看歷史和興趣偏好,持續為用戶推送相關的科學家類短視頻。這種個性化的推送方式不僅提高了科學家傳播的針對性,還使得科學家及其成果能夠在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得到傳播和認知。在這種持續推送及重復傳播的作用下,科學家傳播的效果得以進一步優化,科學知識也能夠以更加通俗的形式入腦入心,社交媒體短視頻的傳播力量不僅擴大了科學家傳播的范圍,還增強了科學傳播和科普工作的效果,為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貢獻力量。
回顧相關文獻發現,楊雪指出社交媒體短視頻中的科學家傳播卓有成效,以科學家及其科學成果為主題的短視頻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顯著創新,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突出展現了科學家群體的精神力量以及科技創新的卓越成果。王大鵬等人認為,自媒體時代“網紅”科學家這一群體成為科學傳播的新動能,其主動進行的科學傳播能夠有效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同時社交媒體的賦權也為科學家提供了一條更加自主、能動的傳播渠道,使科學家的科學傳播工作實現正反饋。彭華新則指出在重大公共事件的網絡輿情中,科學家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參與話語互動和權力博弈,重建社交媒體中科學話語秩序,而其中,基于社交媒體平臺屬性的協商式溝通模式是科學家進行科普工作和科學傳播的理想路徑。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娛樂為主要特色的社交媒體短視頻領域,尚未認識到科學家傳播方面存在的巨大發展潛力。但這些研究尚未涵蓋以下研究視角:(1)就科學傳播的信息類型而言,鮮有研究將“人物”主體聚焦于科學家,相關話題的占比相對較少,其傳播覆蓋度及效果尚未得到充分保障;(2)大多數研究缺乏理論支撐,尚未有系統研究揭示接觸科學家相關信息與行為意向之間的直接關系,也未探討其他心理或社會因素作為中介機制的影響;(3)當前僅有的研究大多從科學家這一傳播主體切入,將研究對象聚焦于青年群體的研究較少,未能充分認識到青年群體對科學傳播的潛在關注度以及在青年群體中推進科學傳播的重要性。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