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潘潔
【內容摘要】隨著 AI 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廣泛應用,新聞生產效能提升,但也帶來了虛假信息傳播、隱私侵犯、算法偏見等倫理問題。本文分析了 AI 時代的傳媒倫理教育現狀,指出理論教學需要迭代更新,實踐教學亟待重構。技術發展帶來的理論挑戰和道德沖突的不可見性,使得傳媒倫理教育面臨新的教學難題。本文主張通過創新教育理念和重塑教學場景來應對挑戰,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并提倡體驗式教學以錨定問題。最后,本文強調堅守傳媒倫理底線,培養倫理素養與責任感,掌握應對倫理問題的策略與方法,三者是提升傳媒倫理教育水平的關鍵。
【關鍵詞】傳媒倫理;倫理教育;新聞倫理;人工智能
馬驥伸認為,“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在其專業領域內對是非或適當與否下判斷的良心尺度。”在新聞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新聞倫理教育一直扮演著主要角色,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演進及其在傳媒領域的廣泛滲透,新聞生成的效能實現了顯著飛躍,而用戶所選內容的豐富性亦隨之大增。然而,這種高頻率的信息更新與用戶友好的界面設計,亦引發了一系列復雜的倫理挑戰。這些問題涉及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個人隱私權的潛在侵犯、算法決策中的偏見以及對人類自主性的削弱等關鍵議題。在人工智能時代,傳媒倫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不僅是傳媒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維護社會和諧與增進人類福祉的關鍵所在。本文旨在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業應用背景下,高校傳媒倫理教育面臨何種問題,并探討應對之策。
一、AI 時代傳媒倫理教育現狀
(一)新議題引入:理論教學面臨迭代
傳統媒體時期,傳媒倫理教育的重心多集中于對記者失范行為的探討,包括但不限于制造假新聞、新聞勒索以及侵犯個人隱私權等。密蘇里新聞學院的《記者守則》作為傳統媒體時代的典范,一直是卓越傳媒倫理教育的標桿。然而,在傳媒業廣泛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背景下,一系列新的道德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變化的焦點在于規范對象的轉變。在傳統媒體時代,規范的對象主要是特定的記者與傳媒專業人員。步入人工智能新紀元,新聞的生產角色已由人工轉向機械。通過審視人工智能在傳媒行業生產流程中的各個實踐層面,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這一現象。
在媒體內容的創作領域,人工智能借助生成式AI 等先進技術手段,成功實現了新聞內容的自動化生產及個性化定制服務。例如,采用實時數據抓取和分析算法構建動態新聞系統,能夠生成全面的新聞報道。此外,通過分析用戶的在線行為,如瀏覽記錄及偏好,該平臺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確保信息既及時又符合用戶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在媒體內容傳播領域展現出卓越能力,通過應用算法推薦和數據挖掘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了新聞內容的精確投遞與定制化分發。在媒體內容展示方面,人工智能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顯著提升了用戶的沉浸式閱讀體驗。
然而,人工智能在傳媒行業的運用亦帶來了倫理挑戰。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為例,其可能遭遇的關鍵挑戰之一是內容管理難題,包括合成謬誤與累積謬誤等風險。此外,算法驅動的信息推送機制可能導致“信息繭房”效應,進而加深受眾信息視野的局限性和意見表達的兩極分化傾向。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滲透也引發了對新聞行業職業道德與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深刻反思。算法偏見、數據隱私保護與虛假信息的擴散已成為當前傳媒行業所面對的關鍵性難題。算法偏見可能導致信息傳播的不平等與失衡,數據隱私問題直接關乎用戶的個人資料安全,而虛假信息的擴散則能誤導公眾認知,對社會秩序產生負面影響。面對新涌現的倫理挑戰,傳媒倫理教育的理論指導需要與時俱進,展現出更高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二)新場景融合:實踐教學亟待重構
20 世紀 80 年代,約書亞·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發展了歐文·戈夫曼關于場景的理解,提出了“媒介情境論”。時至今日,代表性的數字媒介已從梅羅維茨時代的電視轉變為人工智能工具。但媒介技術迭代創造新的“情境”與“場景”的理論旨歸仍具有時代價值。人工智能在傳媒領域的運用不僅給新聞生產傳播帶來范式轉變,更進一步導致以傳媒業實際情況為實踐教學場景的傳媒倫理教育面臨新挑戰。
傳統媒體時代,教育者常通過將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與案例分析的結合方式,深入探討新聞報道中存在的謬誤、偏頗觀點及侵犯個人隱私的情形,同時審視廣告推廣過程中所涉及的虛假陳述、不當競爭等問題。此外,教師亦可安排學生進入新聞機構、廣告公司等傳媒行業內部進行實地調研,以深入了解傳媒倫理規范的實際應用情景。學生應直接參與新聞采訪與報道的實踐過程。讓學生在采訪實踐中親身體驗新聞采訪和報道的過程,并學會在采訪過程中遵循倫理原則。
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的應用場景正經歷著與智能化場景的融合,并呈現出不斷演變的趨勢。借助深度學習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生成(NLG)系統具備自主創作新聞報道的能力,然而這一自動化流程對終端受眾而言往往隱秘不彰。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的背景下,傳統的以記者與編輯為主體的“編輯室”式新聞制作模式正面臨顯著的結構轉變與瓦解。變化的新聞生成環境驅動著傳媒倫理教育在實踐教學維度上的重塑。人工智能在進行數字化編碼及運行過程中,與傳統的采、寫、編、評方法存在顯著差異,這一差異性導致了人工智能生成新聞產品時出現了一種“黑箱”現象。具體而言,人工智能通過算法自動處理數據、構建模型并生成內容,這一過程往往對于人類讀者來說透明度不足。與依賴記者的主觀判斷、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傳統新聞制作流程相比,人工智能的決策機制和邏輯并不總是顯而易見或可解釋的。因此,在人工智能生成的新聞產品中,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和決策過程對用戶而言往往隱藏在“黑箱”之中,難以完全理解和評估。這種黑箱效應不僅影響了用戶對新聞內容的信任度,也對新聞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提出了挑戰,需要通過增強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來逐步解決。因存在專業壁壘,傳媒倫理教育往往難以深入理解計算機編程運行過程中的倫理挑戰。在當前情形下,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均面臨挑戰,難以尋獲新穎的教學實例。在實踐中,師生往往因技術的復雜性而與新聞生產的實際操作產生隔離,難以直接參與和理解其運作過程......(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媒體道德哲學”(項目編號:24FXWB:031)、第三批重慶大學一流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22-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