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霞? 楊嘉璇? 趙良碧? 楊江鋒
【內容摘要】大語言模型技術迭代的不斷加速,對教育教學領域帶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本文旨在探討大語言模型(以DeepSeek 為例)技術賦能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問題。從實踐來看,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理念導向不明、甄選方式單一、實踐環節薄弱、師資隊伍高水平人才不足等問題,而大語言模型作為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新機遇。
【關鍵詞】大語言模型;DeepSeek;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應用型大學;創新性
2018 年,《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2.0 的意見》(簡稱《意見》)由教育部六部門聯合發布,《意見》明確提出要遵循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規律,通過提高質量、創新模式等,形成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標準、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2020 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強基計劃”)。至此,我國高等教育從招生到培養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鏈條便基本建成。我們深知,基礎學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泉、引領與后盾,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則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旨在培養有潛力、眼光遠大、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而對于應用型大學而言,其學科特點和培養目標更加突出實踐性和創新性。然而,當前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是,課程設置單一,內容較為機械、瑣碎,與實踐聯系緊密度不夠,缺乏對前沿技術的引入和對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如何開發面向應用型大學的基礎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大語言模型技術,作為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語言處理技術,能夠實現對大數據的自動分析、對用戶的個性化智能問答、對話式學習等功能,其在教育領域,通過“長文本語言理解、邏輯推理能力等特長使其在學情分析、知識提供、個性指導、文本生成等方面較其他大模型的表現更為出色,能夠直擊教育痛點、破解教育難點”。因此,本文擬以大語言模型(以 DeepSeek為例)技術賦能教育為視域,探索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困境、大語言模型為其提供的機遇,以及大語言模型技術賦能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以期為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困境
基礎理論研究是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關鍵,而基礎學科則是現代科技的支撐和發展的基礎。故而充分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對于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這也是大學的職責。在數字化迅猛發展的當下,可以憑借人工智能、大語音模型、深度學習等前沿信息技術,如 DeepSeek等,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為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注入新的動力,為緩解當下的培養困境提供動力。然而,從當下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現狀來看,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困境。
(一)理念導向不明
從目前我國地方應用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來看,對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較為關注。然而,培養理念的具體體現往往忽略了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市場需求和實際應用等方面,造成了基礎學科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地推廣和應用的問題。譬如,從天水師范學院的培養理念來看,通過以賽促學、以評促教等不同路徑,力爭朝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目標努力,但因理念導向不夠明確,盡管學生在各類建模大賽中成績不錯,但整體水平偏低,綜合創新能力偏弱。總體而言,人才培養理念導向不明確。分析來看,因主客觀條件所限,地方應用型大學學生日常所接觸的內容往往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有一定的時間差。同時,因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教學與科研支持相對薄弱,學生較難在學術論壇、科研項目等方面獲得更多的支持。當然,近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小,但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效果也處于初顯狀態。
(二)甄選方式單一
基礎學科作為抽象性學科,需要一定的原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科研潛力。從當前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甄選方式來看,考試成績是最常見的方式,趨于單一。比如,從天水師范學院伏羲書院的選拔途徑來看,最主要的依據是高考成績,具體為:首先要求學生高考英語成績達到標準要求(110 分以上),其次便參照高考總成績,采取從高到低依次錄取的方式。客觀而言,這一選拔方式不利于具備原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科研潛力人才的甄選與培養。因為將高考成績作為改革選拔的主要依據,不僅會導致多元化選拔機制改革失去意義,且不利于拔尖人才的選拔與成長。此外,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評價模式也趨于單一。從實踐來看,綜測為最主要的評價方式,其中也將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作為加分項,但占比極小。
(三)實踐環節薄弱
具有良好實踐能力是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主要能力之一。可以說,實踐能力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關鍵目標,而實踐環節的效果直接決定著學生實踐能力的強弱。而從應用型大學的培養過程來看,實踐環節的體現往往不夠到位,導致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這些短板不僅影響著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此外,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環節是必經階段,學生經由參與實踐,不斷磨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因地方應用型大學與市場企業合作不夠緊密,學生獲得有效的實踐鍛煉機會也相對較少,缺乏與實際應用場景接軌的機會。這也導致了我國基礎教育雖然花了大量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但對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比較欠缺。
(四)師資隊伍高水平人才缺乏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相對而言,基礎學科的教師隊伍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前提條件。然而,近年來,在地方應用型大學發展過程中,因主客觀條件限制,人才流失極為嚴重,基礎學科教師隊伍不穩定,且高水平人才比例偏小,往往導致教學質量達不到要求。與此同時,從師資隊伍的整體學歷來看,高學歷師資比例偏低,以天水師范學院為例,現有教職工 1417人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不到 300 人,占比相對偏低。近五年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數量為 0,省級教學技能大賽一、二等獎數量也相對偏少。
二、大語言模型為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新機遇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教育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大,傳統的課堂和實踐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產業和社會對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通過引入在智能教育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大語言模型技術創新教育模式,為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機遇。
(一)大語言模型可以促進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革新
應用型大學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與時俱進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即是說,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更新首當其沖。由上文可知,從整體來看,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理念導向不明問題,可經由大語言模型促進其革新。以 DeepSeek 為例,其作為一個大型語言處理模型,其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提供新思路。我們深知,拓寬、強化基礎,是拔尖人才培養的一個基本教育教學思想,其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技能的教育與訓練,而基礎中的“基礎”,則是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乃至基本技能教育與訓練之后的學生觀察、想象、判斷與創造思維能力培養與訓練。這往往被當下的大學課堂教學所忽視。故而,充分利用大語言模型,憑借其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促進提煉問題、收集與分析數據,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經由觀察、分析、思考、判斷并創造的思維能力提高之需。由是觀之,大語言模型可為地方應用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革新提供資源信息和模式創新的方向,進而促進培養理念的革新......(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內容語言融合教學模式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Z202308)、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數字化賦能英語教育專業教學變革研究—以《英語教學論》為例”、天水師范學院 2024 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數字化賦能英語教育專業教學變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