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李唐波
【內容摘要】智媒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各方面已發生顯著變化。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新聞從業者關于新聞教育目標、影響力、課程比重及重要程度等的認知狀況展開調查。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從業者;新聞傳播教育;認知調查
智媒時代,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迭代,不僅帶來傳媒生態的顛覆性變革,同時也驅動著新聞傳播教育目標、范式、內容等的重大轉型。身處一線的新聞工作者,他們親歷著新聞生產方式、技術手段、應用場景的變遷過程,對專業知識的實用性、適用性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清楚當下新聞記者應具備的專業素養與核心技能。鑒于此,立足新聞從業者視角,重新審視當下新聞傳播教育現狀,追問和剖析新聞教育面臨的問題與障礙,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一、問題提出
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認知調查最早見于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陳韜文等人比較了內地、臺灣、香港新聞傳播教育的異同,并分析了教育水準差異對三地新聞人員薪資待遇、工作經歷及工作滿足感的影響。 1997 年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和中國記協有關“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大型抽樣調查,結果發現我國新聞工作者的受教育水平較高,大學本科學歷工作者占比 53.3%,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的占比 6.2%,合計59.5%,略低于美國 70.1% 的水平。進入 21 世紀展開的調查,主要涉及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狀況、調查記者的行業生態及媒介角色認知等方面,2017 年對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從業者比例高達 94.5%,研究生學歷的占比為 20.9% ,盡管這些調查揭示了新聞從業者的學歷程度與中國新聞媒體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的事實,但鮮有調查聚焦于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認知與評價問題。
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第一,缺失新聞工作者對新聞教育的整體認知與評價,這就導致難以全面評估和反映新聞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的多方面作用。第二,新聞業界對新聞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完整的認知框架,從業者便難以將個人職業發展與新聞教育的影響聯系起來,進而無法為新聞教育的及時改進提供建議。第三,欠缺新聞工作者對新聞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反饋與分析,特別是未能深入探討作為新聞教育支干的課程評價。課程評價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有研究指出,新聞傳播類課程內容脫節現象是當前存在的顯著問題,表現在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外國、理論與實踐等內容相當陳舊,“兩張皮”問題始終難以被及時糾正,無法滿足業界對傳媒人才的需求。總之,缺失新聞工作者對課程的評價反饋,無疑將加劇學界與業界的鴻溝,不利于培養具有理論功底又能適應實際工作的新聞人才。
究竟從業者如何看待智媒時代的新聞教育目標?新聞專業教育及其影響體現在何處?從業者對新聞專業課程評價如何?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單是研究者關切的課題,更是長期困擾新聞教育工作者的現實難題。鑒于此,本文旨在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視角出發,調查從業者對新聞教育目標、專業影響的認知,以及對新聞傳播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的比重與重要程度的評價,力圖勾勒從業者眼中的新聞教育面貌,進而為新聞傳播教育體系的持續優化與革新提供依據。
二、研究設計
本次調查時間是 2022 年 10 月至 11 月,范圍覆蓋陜西日報傳媒集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陜西站、陜西傳媒網三個媒體單位。調查使用問卷星共發放 12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125 份,回收率 100%,有效問卷 125 份,有效率 100%。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從業者對新聞傳播教育目標、影響力、課程等的認知與評價。為便于資料的統計分析,將問卷調查的答題選項設計為數值型,采用 Likert 5 點計分法,即非常贊同(5 分)、贊同(4 分)、中性(3 分)、不贊同(2 分)、非常不贊同(1 分)。問卷問題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一)對新聞教育目標的認知測量
受訪者對個人所接受新聞教育之目標進行賦分評價,需要分別評價五條論述:新聞傳播教育是為了培養宣傳干部;為了培養專業傳媒工作者;為了培養新聞專業教師和研究人員;為了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為了培養公共傳播人才。
(二)對新聞傳播專業教育與非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影響程度的認知測量
受訪者對所接受的新聞專業教育及非新聞專業教育進行賦分評價,需要評價兩條論述:新聞專業教育的影響大于非新聞專業教育;非新聞專業教育的影響大于新聞專業教育。其中,“專業教育”是指新聞從業者在大學本科階段主修過新聞學或傳播學。“整體教育”是指新聞從業者在特定社會的教育制度中所取得的最高學歷,用來進一步比較說明專業教育對新聞從業者的影響程度......(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