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關內容首次被寫入醫學本科教材《外科學》第九版,并在第十版中進一步更新完善。這一舉措被視為中國胃食管反流病治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該疾病的外科治療理念正式進入醫學教育體系,未來將顯著提升醫生對該病的診療能力,惠及更多患者。
從“被忽視”到“被重視”:外科治療終獲認可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常見病,主要表現為胃酸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氣道,引發燒心、反酸、胸痛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哮喘、喉炎甚至食管癌等并發癥。在我國,該病發病率約10%,但長期以來,患者多依賴藥物治療,僅有極少數接受外科手術?;鸺娞厣t學中心胃食管外科副主任醫師胡志偉指出,國內醫生和患者普遍對外科手術認知不足,導致許多患者未能獲得精準治療。
這一局面的改變源于汪忠鎬院士的推動。2006年,汪院士通過腹腔鏡胃底折疊術(一種微創手術)成功治愈自身反流性哮喘后,將該技術引入國內。截至2024年,其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胃食管外科團隊已完成6000余例手術,居全國首位。經過多年努力,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療的必要性終獲醫學教育部門認可。2018年,汪院士受邀在《外科學》第九版中首次撰寫“胃食管反流病”章節;2024年第十版教材中,內容進一步擴充,新增食管裂孔疝和手術方式詳解,為醫學生和臨床醫生提供了清晰的診療指南。
教材更新: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
新版教材明確指出,約30%-35%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外科干預,尤其是出現藥物控制不佳、并發癥或合并食管裂孔疝等情況時。手術通過修復膈肌裂孔和加固胃部抗反流結構,能有效控制癥狀并減少長期用藥依賴。教材還詳細列出了手術適應癥,例如反流性哮喘、嚴重食管炎和食管裂孔疝等,幫助醫學生早期識別需手術的患者。
汪忠鎬院士表示:“醫學教材不僅要修正錯誤,更要填補空白。將胃食管反流病寫入教材,能讓更多醫生從學習階段就樹立規范診療意識?!边@一更新預計將改變我國胃食管反流病診治“重內科、輕外科”的現狀,推動更多患者獲得個性化治療。


圖1:《外科學》第9版和第10版封面

圖2:汪忠鎬院士和他的學生胡志偉、陳新、陳冬和吳繼敏(2018年)
患者福音: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對患者而言,教材更新意味著未來更多醫生能準確識別胃食管反流病的復雜癥狀(如咳嗽、哮喘、喉痙攣、非心源性胸痛、咽喉炎、肺炎和肺纖維化等),避免誤診誤治。同時,外科手術的普及將幫助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擺脫長期服藥困擾,提升生活質量。
隨著醫學教育的進步,胃食管反流病的診療正走向規范化、精準化。這一改變不僅是醫學教材的突破,更是億萬患者迎來高質量醫療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