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 李婭? 許欣
【內容摘要】本文以“現場”概念為核心,對數智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在數智時代,新興技術迭代催生了新聞傳播行業的深層變革,運用網絡與新媒體進行的遠程采訪、對已有稿件的編輯整合日益普遍,“現場”被不少人忽視。其實“現場”在數智時代仍具有重要意義,它能使新聞作品和新聞呈現具有高度的個性化、人性化、現場感,更具有“靈韻”。它能形成一種“場域”,悄然提升專業前沿技能與責任感、進行社會化與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助推“全面人”教育的長期性與持久性發展。
【關鍵詞】“現場”;數智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當前,數智技術以社會基礎設施的方式重塑了人們的生活與勞動形態。記者在新興的新聞傳播格局中,不再必須親身前往新聞現場,借助社交媒體、數智技術進行遠程報道已成為新聞業的一項常規生產實踐,這導致新聞生產中記者的“不在場”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盡管線上遠程生產提升了新聞的速度與廣度,但是相比在真實物理空間的現場觀察與體驗,這種生產方式可能大大削弱了對現場信息的掌控,減少了新聞作品的鮮活性和接近性,新聞生產可能變成了僅僅對碎片化元素和信息的技術選擇與技術性再構造過程,長久來看這對于新聞作品、新聞生產者、新聞業都會造成傷害。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一)“現場”及其周邊概念
一般認為,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有新聞事件發生現場、新聞采訪現場、新聞演播現場三個“現場”,是新聞生產活動所涉及的時空,是新聞采制者應該抵達的時空。廣播電視時代,“現場”一詞總是與現場直播、現場報道聯系在一起,一般局限在演播室或者一定的戶外空間。彭蘭認為,相比電視時代的“觀看”現場,VR/AR 等技術為用戶創造了新的“現場”,并為其“進入”現場提供了可能。不同信息技術發展階段,人們與現場發生聯系的方式固然發生了變化,但是現場的效能并沒有改變。
“現場”是一個時空概念,而“在場”強調的則是人的狀態。“在場”是事物在世界之中的自我呈現,趙 建國認為,所謂“在場”是身體本身在事情發生、進行的現場;在場是一種主體間交往互動的實在關系。“在場”強調主體在現場并面向事物本身,隨著數智技術的發展,人的部分行動在虛擬空間進行,威廉·吉布森發明了“賽博空間”一詞,斯蒂芬森繼而提出“元宇宙”概念一詞來描述未來的社會圖景,段鵬等強調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加持下,虛擬空間在感知體驗上與現實世界高度相似。筆者認為,真實物理空間的現場是第一性的,無論虛擬空間的外在表現如何相似于真實空間,那只是技術作用下對真實物理空間現場的投射、或是界面之間的切換,并不能代表或替代真實的“現場”,故線上及虛擬的空間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二)新聞生產與“現場”
學界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了數智技術對“現場”的削弱,這主要體現在對新聞生產的影響上。新聞生產領域目前的趨勢是,記者的身體實現了與新聞發生地的脫離,遠程報道已成為媒體的常規操作,這也對新聞生產帶來了挑戰:事實核查更加困難、與受眾的關系日漸緊張、新聞呈現碎片化等。常江在探討虛擬現實技術對新聞生產的影響時表明,VR技術創造出的“擬像與仿真”對追求真實的新聞業來說,成了一種直指靈魂的詰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走進基層一線的重要性,鼓勵記者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⑦業界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也十分重視深入現場,長江韜奮獎獲獎者蔡年遲說“好新聞,永遠在現場”⑧。新聞工作者要在基層體察群眾的心聲、在一線觀察動人的場景。只有在現場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感情,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好作品......(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數字智能技術與新聞傳播學的實踐轉向及知識生產范式變革”(項目編號:24&ZD31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