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人工智能素養研究綜述
方增泉? 劉澤峰? 祁雪晶? 元英
【內容摘要】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人的實踐和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逐步成為國家間綜合實力競爭的重要抓手。當前,圍繞人工智能素養的研究和探討成為學界的一個重要熱點,本文通過對當前國內外關于人工智能素養研究文獻的系統梳理,總結了當前學界在該方面研究中的主流觀點和主要視角,同時運用 CiteSpace 軟件進行可視化呈現,揭示了人工智能素養研究的現實圖景和未來發展趨勢,以期為后續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素養;文獻綜述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快速發展并在諸多領域開始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深刻改變了人類與社會互動的能力和角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并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以及教育變革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技術趨勢迫切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和構建適應新時代的核心“素養”概念,并將“人工智能素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或稱 AI 素養)這一新概念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不斷深化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推動公民人工智能素養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風險挑戰,在新一代技術革命中占據有利地位,確保人類社會實現長期安全穩定發展。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等圍繞人工智能素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指導性文件。2024 年 9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全球發布了《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與《學生 人 工 智 能 能 力 框 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for students)兩份指南,旨在幫助各國和地區在未來更好地將 AI 素養融入現代教育發展體系中。與此同時,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工智能素養展開了研究和探討,取得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系統梳理國內外當前關于“人工智能素養”的研究現狀,把握“人工智能”的發展和研究的規律與趨勢,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人工智能素養概念辨析
關于人工智能素養這一概念的探討,并不是近年來新生的話題,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一些專家學者便已經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1972 年學者 Agre 從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從業人員的視角出發,提出并初步探討了人工智能素養這一基本概念。但是,由于當時人工智能技術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尚未在廣泛領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所以在此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國外的相關學者或研究人員通常還是將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一些核心素養要求和要素視為信息素養的組成部分,進而放置于信息素養或數字素養的基本概念之下加以理解。伴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并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素養日益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得到相關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研究。
2015 年,Konishi 在一篇網絡文章中,使用了AI 素養的概念,強調這種素養不僅是對技術的掌握,更是一種思考和應對未來科技發展的能力。2016 年,Kandlhofe 等人在其相關研究成果中,將人工智能素養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進行了總體闡述和分析,并強調了人工智能素養在當今時代的重要性。2019 年3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其中提到計算思維已經成為學習者在人工智能時代必須掌握的關鍵能力之一,并將其列入數字化能力框架。在此之后,Dai 等學者從人工智能的技術維度,指出人工智能素養是人工智能時代用于獲取和使用人工智能知識和相關技能的一種基本能力。 Long 等將人工智能素養作為一組能力,從人工智能定義以及工作原理、如何使用和看待人工智能四個維度進行闡述指出人工智能素養指的是個人在各種場景批判性地評估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有效溝通和互動并應用于學習的能力,是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及與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態度和道德的結合。Hermann 從五個維度對人工智能素養進行了較為完整的解讀,這五個維度涉及的核心內容分別是:人工智能時代數據的收集、數據的整理創造和傳播、自我思想和行動的掌控能力、人工智能對偏見內容的敏感性、人工智能的潛在影響等。Kong 等學者強調了人工智能素養三個方面的核心內容,分別是對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認知、通過人工智能概念作出事物評價、通過人工智能概念來解決問題和理解真實世界。Laupichler 等學者強調人工智能素養是能夠理解、使用、監控和批判性地反思人工智能的能力。 Ng 等學者指出人工智能素養是能夠基于效率和道德的基礎上來應用人工智能的一種觀念、能力和素質的集合。 Carolus 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素養主要體現為一種能夠以自主和理性的方式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互動的能力。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委員會(NAIAC)認為人工智能素養應當是對于人工智能的優點、風險、機遇以及其對于日常生活影響方式的理解。
與國外較早關注和開展人工智能素養研究相比,受到歷史發展環境和技術發展狀況等要素的影響,國內對于人工智能素養的關注和研究相對起步較晚。2003 年,張劍平在探討人工智能教育時,通過對國內外人工智能教育基本現狀的對比分析,較早地探討了人工智能對于學生素養提升的重要價值,并提出“應當在現有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體系中增加人工智能課程”。在此之后,國內學者關于人工智能的探討逐步增多,相關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人工智能素養進行了解讀。由布西從教育科研項目和學生畢業設計項目出發,探討了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形成途徑,并指出這是一種傳統機器思維向抽象和自動化思維的轉變......(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