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蕊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短視頻以短小精悍、更具親和力、跨文化傳播價值凸顯等優勢,成為新媒體的輕騎兵,促進了新時代對外人文交流傳播。為更好發揮短視頻作用,需要從源流出發,科學選題,注重受眾體驗,提升內容質量;借力媒體矩陣、協同聯動,不斷拓展渠道,優化傳播路徑;從交流互鑒視角,不斷挖掘內容價值,創新技術運用,培養新媒體時代復合型人才,融合創新發展。創作多樣化多語言短視頻,促進世界不同區域國家語言文化轉譯和新時代人文交流傳播。
【關鍵詞】短視頻;人文交流;傳播路徑
近年來,我國在對外文化傳播交往中取得一些成就,但國外民眾對我國了解有限,甚至存在著一定偏見與誤解,受文化交流頻次減少、人員交往意愿降低以及客觀認知等影響,跨文化傳播存在傳播渠道不暢、傳播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當下,新媒體以傳統媒體為依托,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通過挖掘特色內容,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借助網絡形成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傳播,實現了全世界溝通交流與互動傳播。在信息傳播中,新媒體注重社會化需求和多元表達,海量生產內容通過網絡迅速分發,精準投放目標群體,更接近用戶行為觀感體驗,為人類文明交流注入了新活力。作為新媒體“輕騎兵”的短視頻,主動獲取受眾感興趣內容,激發受眾參與生產,大大提升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受眾有了更多選擇,通過優質傳統文化傳播,激發興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新媒體環境下,文化傳播打破時空局限,傳承方式多元表達和高效抵達,短視頻成為當下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
一、短視頻在對外人文交流中的優勢與困境
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 10.74億,移動端網絡視聽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 3小時,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 151 分鐘。作為新媒體重要載體的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渠道。
(一)短視頻在對外人文交流中異軍突起
1.短小精悍、傳播高效短視頻時長一般為數十秒到幾分鐘不等,將圖片、文字、動畫、視頻等以短小篇幅進行多元和豐富的表達,配以實時拍攝、及時分享和有趣互動,再現了內容場景的生動現場,給受眾更直接、更直觀的感官體驗,從而讓受眾更易接受和喜愛。傳統的媒體報道需要受眾深度參與,不僅時間長且受制于時空、網絡等因素,短視頻則可以現場第一時間拍攝,利用多樣剪輯工具,通過移動端實時編輯,借助信息分享平臺第一時間發布,實現了承載內容的高效傳播。
2. 更具親和力、共情力
新媒體時代,作為新媒體生力軍的短視頻,依托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與傳統媒體媒介融合,用暖心的話題、共同的興趣,以“快餐式”“短平快”的方式多方位融入人們的生活,填補人們碎片時間的同時,因其更具親和力,輕松拉近了創作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喚起受眾興趣并產生精神共鳴,滿足了大眾的精神需求,拓展了其視野及見識。
3. 跨文化傳播價值凸顯
短視頻作為新時代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優秀的短視頻作品往往能突破國家、語言、文化、民族等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并受到熱烈歡迎。短視頻在跨文化傳播方面價值不斷凸顯:打破了文化差異與隔閡,豐富了傳播內容與渠道,迎合了受眾的閱讀習慣;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深耕優質內容,強調普適價值共通,構建多元傳播模式。短視頻的應用對促進民心相通,在對外人文交流傳播領域中成效顯著。
(二)短視頻對外傳播應用的難點與困境
短視頻在對外人文交流傳播中,怎樣彰顯時代特色與差異,強化魅力和創新,仍然是當前應用發展中的難點。
1. 資源分散、質量參差
短視頻較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重要題材內容的權威性。其內容因時間短、碎片化等原因,無法呈現出完整的事件;視頻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容易產生認知誤差;內容創作中融入較多個人主觀情緒,因個人綜合素質、文化程度不同影響對事實真相的報道解讀的效果,容易產生誤導。
2. 系統性不足、傳播有限
當前,關于人文交流和文化領域短視頻數量相對較少且分散,缺乏系統性,多語言特別是小語種短視頻更少之又少,這種現狀并不利于對外交流。又因為創作者對新媒體傳播規律、傳播策略認知的缺乏,一些創意獨特、制作精良的短視頻播放量及互動量很少,傳播影響力有限。
3. 創新人才隊伍缺乏
短視頻內容要展現個性和創意,需要突破單一思想桎梏,而有創意和深度的想法來自于思想的創造性和獨特性。而在當下短視頻創作人員存在專業素質不高、新聞采寫功底不夠深厚,長期運營難以扎實打磨等情況......(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