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時代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破圈路徑探究
張菲
【內容摘要】本文以近年來全國有影響力的文化類節目具體創作實踐為案例,從敘事策略、傳播方式到審美建構等多維度探尋文化類節目成為爆款的底層邏輯和創作方法論。
【關鍵詞】傳統文化;敘事策略;傳播方式;審美建構;媒體融合
近年來,一批文化類節目不斷在電視熒屏、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中刷屏,從較早期為觀眾所熟知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經典詠流傳》,到如今融入了圓桌訪談、情景劇、詩朗誦、文藝表演、文學競賽、旅行戶外等多元特色形式的文化類節目,并出現了“文化 + 影視”“文化 + 文旅”“文化 + 科技”等融合趨勢。像《典籍里的中國》《非遺里的中國》《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甚至是 2024 年央、衛視春節聯歡晚會,如《湖南衛視 2024 戲曲春晚》《浙江衛視 2024 龍年越劇春晚》《湖北衛視 2024 傳承長江谷文明:龍鳳呈祥中國年——中國農民春節聯歡會》,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代表不同地域特點的文化大主題,獲得了觀眾尤其是廣大年輕群體的喜愛。
無論何時,文化類題材創作都是主題宣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 2023 年 6 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凝練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對塑造民族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增強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融媒背景下,文化類節目題材創作以“思想 + 藝術 + 技術”的多元融合創新,不斷突破主題概念化、題材模板化甚至是敘事套路化的思維局限,火爆“出圈”。
本文結合近年來全國有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文化類節目的具體創作實踐,從敘事策略、傳播方式到審美建構等多維度,探尋該類節目成為爆款的底層邏輯和創作方法論,在努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
一、敘事策略·創意出圈
文化類節目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同領域,通過話題性設置、沉浸式演繹和網感化表達,提煉開發原創特色文化 IP,從不同角度呈現中華文明。文化類節目主題的構造、情感的傳達和價值觀念的輸出都有賴于節目中敘事策略的精準效用。
(一)話題性設置
鑒于文化的多元屬性,文化類節目在話題設置方面也擁有多樣性的選擇。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話題,讓小眾的非遺項目從街頭巷陌走進當代人的日常生活。文博探秘類節目《博物館之城》,以“探源”和“考古”為主題,讓觀眾近距離了解文物挖掘和修復的過程,感受不同年代展品背后的歷史淵源。文化雅集節目《斯文江南》(第二季),從文化先賢的經典文本出發找尋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和精神密碼。
優秀的作品應該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表征。從非遺文化、文博考古到經典名篇,在媒體融合與新文化語境下,原本小眾性、圈層化的文化題材通過深耕創新價值進行多維表達,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公共文化產品。法國哲學家、文化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曾提出,“文化生產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化過程”,我們的文化類節目之所以能成為常談常新的話題,其底層邏輯在于創作者沒有選擇單純照搬和移植傳統元素,而是主動打破文化圈層壁壘,從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最佳契合點,以當代主流價值引領傳統文化創作。總之,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性價值轉化才是新時代文化類節目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沉浸式演繹
生動立體的文化類節目通常離不開節目對主線人物的形象化塑造。法國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具有人文性、文化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特點,多重空間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會更加立體”,文化類節目所構建的感性化敘事空間能夠為廣大觀眾的沉浸式體驗提供充分條件。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設定“當代讀書人”和“古代讀書人”的戲劇角色,在節目歷史空間的演繹部分,主持人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參演,跟隨劇中演員跨越時空,談論經典,在視覺效果呈現下,節目以戲劇化演繹的方式鏈接古今,更彰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厚重。
當下,將歷史典故或歷史人物作為敘事線索進行戲劇化演繹越來越成為文化類節目創新表達的方式之一。沉浸式演繹讓抽象的“文明”變為生動的視覺符號,這種由演繹者帶來的主觀視角下的感受和思考,能夠直接強化觀眾對于話題背后文化內容的理解,強化情感共振、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與此同時,沉浸式演繹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場景的再創造,也能很好地幫助觀眾了解特定歷史背景,比如節目中“歷史空間”的精巧設計、演員的服化造型和舉止禮儀都完全貼近典籍中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角色,從而讓觀眾的知識學習體驗更綜合也更具個性......(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