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鋒
【內容摘要】本文從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技術革新、傳播媒介融合、內容創新等方面進行全面總結,并通過對比分析,得出教育電視媒體在融媒體改革上可采取的舉措。
【關鍵詞】媒介融合;教育電視;媒體改革;創新發展
從互聯網興起之時,“融媒體”就成為一個熱詞。時至今日,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地方教育電視臺作為以教育新聞宣傳和教育教學服務見長的媒介機構,在各種信息壁壘被新媒體手段打破之后,其落后的內容生產方式以及流程已經逐漸不能適應和滿足受眾對教育資訊和服務即時性、細分化、專業化、移動化和碎片化的需求,在輿論引導和用戶黏性等方面的影響和服務也在不斷被削弱。對于地方教育電視臺而言,怎樣改造傳統的內容生產流程,如何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充分融合重新獲得受眾的吸引力,成為了地方教育電視臺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地方教育電視臺推進融合發展面臨的困局
(一)思想認識滯后
不少采編人員的傳統電視節目制作思維根深蒂固,難以跟上改革節奏。面對新的工作目標和要求,很多人缺少順勢而為、主動應變的擔當,“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還比較普遍。受慣性思維、業務屬性等因素影響,電視臺各部門協同作戰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互通”渠道受限
融媒體運營工具不足,不能實現為教育部門和師生、家長提供精準的配對服務,互動服務沒有對象感。另外,新媒體端和電視頻道的融合性建設不足,沒有建立起通過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新媒體矩陣為傳統媒體搭建互動平臺、形成賦能發展的體系機制,尚未充分打好“全媒體融合發展牌”,整體上“交互”“融合”不足。
(三)隊伍建設不足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思維模式和表現手法的極大轉變,需要學習大量新知識、掌握新思維。當前,很多地方教育電視臺嚴重缺乏懂新媒體、有創造性的青年人才,人才梯隊難以滿足研發需求。以武漢教育電視臺節目中心為例,員工平均年齡 46 歲,人員結構逐年老化,且以傳統電視節目制作人員為主,無法滿足智慧教育融媒的自主技術研發需求。網絡平臺規劃設計師、軟件設計師等新型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教育電視臺融媒體發展的瓶頸。
(四)制度仍需完善
融合改革后,內部崗位、業務更趨復雜,因角色分工更細化、傳播平臺多樣化、容量不封頂、評價標準多元化等,給一體化績效考核帶來不少困難。從武漢教育電視臺融媒體改革實踐看,存在傳統業務端采編人員融媒作品創作能力不均衡、內設部門“一次考核”“二次考核”的權重問題,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破題。此外,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競爭環境。地方教育電視臺管理基本沿用參公(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體系,決策鏈過長。而一些高度市場化的競爭主體往往決策迅速、機制靈活、反應快速,在與這些市場主體同臺競爭時,很難搶占先機。
二、地方教育電視臺完善融合發展全媒體體系的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堅定改革決心
伴隨新傳播生態的普及、發展,教育部門及學校的宣傳需求與從前大不相同,對宣傳內容的網絡點擊率提出了具體量化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做大做強輿論場上的“網絡版圖”,地方教育電視臺的發展空間將會越來越狹窄。
新時代新征程,教育媒體的融合轉型箭在弦上。地方教育電視臺必須認清發展大勢,統一思想認識,堅定改革推進的決心,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契機,在教育數字化建設中找空間、顯身手,優化發展模式,重構內容生產,改變表達方式,在穩定電視陣地的同時,積極搶占各類移動端陣地,不斷拓展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力、傳播力和話語權,全面占領教育輿論主陣地,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頂層設計,創新組織體系和傳播方式
構建高質量媒體融合發展體系,需要自上而下頂層設計及完善相應的制度保障,這是實現專業化、基礎性、長效協同機制建設的重要前提。以武漢教育電視臺為例,自 2022 年開始就在不斷調整內容的生產關系來適應變化,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端分發的新傳播模式。一是不斷迭代完善內容生產機制。依據融媒體發展的規律,取消以電視欄目為劃分標準的組織構建,形成策劃中心、采集中心、編發中心等三個虛擬中心,積極推進一次采集、多元傳播、績效統一考核,提高新媒體制作的分發效率與質量。同步配合出臺編委會議事規則,對各媒體平臺采編實行流程規范、績效考核制度等,并通過動態分析,逐步優化完善管理機制,從而使新媒體節目創新創優工作得到制度保障。既有明確分工的專職領域,又可合為一體、互相協同、相融相生,從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與內容質量。二是同一內容的多平臺分發。綜合運用多種形態的傳播工具,對同一信息內容向受眾進行多渠道、全方位、多文本的傳播。無論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報道,還是教育政策解讀類欄目,無論文字稿件還是視頻采訪,均要求將內容改編成多種形態在各平臺播出。如在武漢市中小學經典誦讀活動過程中,針對某個優秀選手的采訪,既可以將原片剪輯成短視頻在抖音播出,也可以將具體內容以圖文的形式在公眾號推送,還可以將現場實況制作成電視專題播出,并邀請該選手指導老師加入微信社區為更多家長提供經典誦讀經驗分享等,直播、社群的實時互動,除了傳遞信息外,也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提升服務師生、家長水平。總之,同一內容的多平臺分發不是將其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把內容改編成符合各平臺調性的表達形態......(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