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菲棠
【內容摘要】基于全國教育電視媒體正全面開展以教育為根本的新型主流媒體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實踐,本文提出從三個方面破舊立新:一是突破教育電視媒體的行政和地域轄限,統籌內容、產業和事業發展,建立互聯互動的全國教育電視媒體融合發展新形態。二是突破傳統技術障礙,樹立數字技術賦能新時代的先進教育觀,以現代化的傳播媒介手段全面建設服務學習型社會的終身學習平臺,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三是打破傳統體制機制瓶頸,設立新型人才選拔機制,通過轉變作風、提高本領、調研互鑒,推動自身的升級轉型,從而書寫“教育電視 大有可為”的新時代教育強國的新篇章。
【關鍵詞】教育電視;深度融合;破舊立新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帶來的重要機遇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與創新”,并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2024 年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推進的第十一年,全國各級教育電視臺在建設深度融合的新型主流媒體過程中,如何突破傳統媒體規制的束縛,以新時代先進理念為指引,以“互聯網 +”新技術為依托,以受眾多元的教育需求為導向,將深度融合變革的力量貫穿教育電視全媒體建設的全功能、全流程、全網絡,創造教育電視事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教育媒體聯合發展的新形態?
一、突破教育電視媒體的行政和地域轄限,建立互聯互動的全國新媒體平臺,重構內容的采編播流程、生成機制、分享機制、傳播機制,以新媒體平臺和新技術手段倒逼傳統教育媒體的轉型升級
(一)更新迭代,以數字化建設賦能教育宣傳工作,破解教育電視媒體經營困境
目前,全國教育電視臺均建立了自己的融合平臺和新媒體矩陣,形成一省一平臺、一地一端的格局。在成熟的技術搭建和組織框架下,全國教育電視融媒體可將各類教育媒介資源、生產要素進行有效整合,互學互鑒,合理使用,著重打造三個方面的資源共享庫。首先打造教育信息共享平臺。在各省采制教育新聞的基礎上,形成合力,平臺匯聚,共同打造全國、本地的最權威、最全面、最快速的“今日教育頭條”。通過建設智能化內容生產系統,整合全國教育新聞線索,高效協調內容策劃、采訪、編輯、發布、評論等一體化運作,聯動指揮內容審核、直播拆條、垂類推送、精準推送的全過程,從而構建最權威的教育資訊集納平臺。其次打造省級以上教育內容數據庫。數據庫內容應涵蓋優質課程、勞動就業、留學服務、輿情信息、社會服務等人民群眾急需的優質內容。其功能為通過對行業大數據的收集和內容傳播路徑的分析,為教育主管部門提供政策修訂決策依據;通過對全網教育輿情信息分析服務,為全省乃至全國教育系統提供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服務;通過互聯網的良性互動,架設教育戰線與教育主管部門之間、廣大師生與各級各類學校之間、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橋梁。最后構建跨區域的教育媒體融合經營中心,以新的經濟增長點破解經營之困。全國教育電視媒體都姓“教”,這是一個基本屬性,也是共性。相通的政策為共同開發全國的教育電視市場奠定基礎。融合經營以教育資源共享為中心,連接家校,包容教育繳費、教育培訓、教輔研發、教育出版等各種教育衍生服務,開展精準的教育定制服務,再以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精準營銷,打通內容、產品、用戶、技術、市場的融媒體商業經營模式。教育電視媒體只有在公益屬性和商業運作中找到平衡策略,才能實現社會效益的新的經濟增長,從而擁有未來的競爭發展空間。
(二)優勢互補,走共同策劃、聯合制作、融合傳播之路,共享流量密碼和流量紅利
在全媒體時代,全國教育電視融媒體不僅在云端共同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各級各地教育電視臺跳出地域框框,形成合力、步調一致、協同作戰的做法對促進傳統媒體地面頻道的發展大有益處。以 2020年中國教育電視協會組織攝制百集系列片《旗幟中國青年說》為例,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國教育電視協會擔任總策劃總指揮,全國 16 個省級省會教育電視臺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組織最強采編隊伍,拿出“看家本領”,負責本地題材的采寫攝制。歷時半年,該百集系列片跨區域聯動制作而成,整體既凸顯全局意識和全國視野,分集又能以小見大,內容鮮活、接地氣。這次有益、有效的聯動嘗試,讓各級參與單位深刻感受到教育電視媒體“聯合”進而“融合”起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僅憑各省級教育電視臺的力量,在短時間內呈現全國性的主題報道有一定難度,而通過參與聯動報道、聯合制作,地方媒體獲得了更廣闊的視域,采編團隊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記者的業務水平、采編制作技能在實訓中得到了提升。福建教育電視臺參與制作的《山海閩寧》獲得福建新聞獎電視專題二等獎就是一個良好的例證(筆者是該片的撰稿和編導)。在創作成果的宣推上,由中國教育電視臺統一設置互動話題,在各省教育電視融媒體中心、各高校、各新媒體平臺統一發布,同頻共振,有效互動,搶占輿論制高點,擴大傳播面,從而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