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穎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是在幾種經典研究范式框架下設置并形成的,并具有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樣態。在推進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各地、各校呈現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式、方法。本文總結這些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以利于進一步提出媒介素養教育的框架和體系,并在社會經濟發展、技術不斷革新的背景下,展望未來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小學;媒體融合;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2021 年 3 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與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于 2021 年 11 月發布的《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行動技能綱要》提出,“到 2025 年,全民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顯著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1997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卜衛發表《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的文章,標志著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開端。20 多年來,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在理論探討和實踐推廣方面都取得了進展與突破。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培養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的本土化研究,旨在提煉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探索中小學校教育中促進學生正確使用媒介、分析辨別媒介信息、提升媒介能力的路徑并提出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一、媒介素養相關研究回溯
(一)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
1992 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定義為人們對媒體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生產、思辨和反應等能力。201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媒介與信息素養概念則囊括了更為廣闊的內容。我國學者對媒介素養的定義進行了豐富和發展。2014 年,王天德提出,“媒介素養是公民通過一定的傳播平臺和載體進行傳播和吸收,區分、使用、控制、轉換、再加工不同質的信息構成所需要的知識、能力、水平、技巧和人文精神”。有學者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獲取、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傳播各種信息的能力,是協調人與媒介關系的綜合性概念。
20 世紀 30 年代,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推行媒介素養教育,主要針對大眾媒體(以電影和廣播為主)對傳統文化理念的沖擊及其消極影響。1933 年,英國學者利維斯(ER.Leavis)和丹尼斯 ? 桑普森(Denys Thompson)提出,學校要引入“傳播媒介素養教育”進行系統教學。中國媒介素養研究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并隨著媒介技術發展和社會影響擴大而不斷發展。(二)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發展與現狀在國外的研究中,媒介素養教育被認為最為核心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能力。 1997 年,我國學者卜衛指出媒介教育應被定義為“培養公民媒介素養的教育”。我國對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不斷發展,媒介素養研究領域的專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卜衛的《對媒介素養教育及其研究的反思》,張開的《媒介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媒介素養概論》,張海波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重點規劃課題“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專項調研”等。
目前,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主題包括媒介素養概念與內涵研究、媒介素養與網絡環境建設研究、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等。在學生媒介素養培養方面,班建武等從公民素養角度探索了媒介時代背景下媒介與公民素養教育的關系。朱巧燕對 2020 年度中國媒介素養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當年的相關研究涉及的素養類別主要是信息素養、媒介素養和網絡素養,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各類學生,特別是高校師生。韓雪、徐恩芹以 2013-2023 年 1 月為時間跨度進行文獻回顧,發現有關數字素養的文獻發文數量逐年增長,關于數字素養培養模式與策略的研究方面,一些學者開始針對大中小學生的數字素養教育提出實施策略。
在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推廣方面,諸如杭州市夏衍中學、浙江省縉云縣長坑小學、廣州市青少年宮、北京市黑芝麻胡同小學、寧波市余姚三中、成都市二十中、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小學、中山市教師進修學院等都進行了較好探索。
二、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建構
(一)基于全面發展理論,確定教育內容方向黨的二十大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建構應當服從于整體教育的內在目的和價值目標,因而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為基礎。誠然,隨著技術的革新與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的媒介素養能力,必然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協作能力、創造能力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江蘇省教育學會與江蘇教育報刊總社聯合管理課題“融媒體時代培養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內容、載體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3AMTNJ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