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哲? 謝劍康? 戴廣東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與高校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關系密切,建議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應以審慎原則精選優秀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以精準思政優化高校思政教育場域格局、以多元策略創新高校短視頻思政教育傳播。
【關鍵詞】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高校思政教育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全體共產黨員接受的,代表一定價值準則、精神意志、道德品質、優良作風的文化意識形態。
智媒時代,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的創作成為這一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途徑,它將嚴肅的政治話語與單調的文字資料進行藝術化表達,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這對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意義重大。例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3 周年,中宣部推出三個“七一”主題短視頻——《堅守》《追光》《共同的名字》,帶領觀眾回顧了黨的光輝歷程,讓觀眾感受到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見證了平凡中的偉大。又如河北省圖書館創作的《紅色冀憶》系列短視頻,該片主要以河北省境內豐富的紅色元素作為創作基礎,聚焦革命人物與革命事件,將發生在燕趙大地上的革命歷史以及人物故事展現給觀眾,該片劇情緊湊,主旨明確,成為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生動具體的網絡思政文化輔助教材。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學主體應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素材,運用多元化的培育策略,賦能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培育效果。
一、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
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百年奮斗史的形象展示,與高校思政教育在目標上同向同行、內容上互融共生、功能上同頻共振。
(一)同向同行:目標相互一致
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本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隱喻性表達,蘊含了黨性意識、道德規范、民主觀念等政治特質。這契合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與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
從思想上而言,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都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覺悟與思想意識。前者通過對書本上相關案例的解釋說明,使大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奮斗史的艱苦歷程,使大學生掌握歷史規律;后者通過對相關史實的視覺化呈現,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從情感上而言,高校思政教育目標在于端正學生的三觀,增強他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而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通過藝術化的呈現,縮短歷史和現實的距離,從而引發大學生對于歷史的共情,進而實現大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從行動上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在于引導學生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將所學與所行結合起來,知行合一,提升對現實的認知能力和解決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底氣。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則是通過一代代共產黨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歷程,激勵當代大學生奮斗拼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努力。
(二)互融共生:內容相互契合
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國民教育、政治宣傳的目的。國家主流媒體也十分重視影像媒介與意識形態之間的融通,從而產生了一大批挖掘歷史記憶與精神傳承、聚焦革命故事與英雄事跡的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
在內容上,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將紅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作為主要創作內容,借助短視頻豐富的視聽語言,將紅色文化中的重點事件、重要語錄、重要場景進行可視化呈現,不僅加強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更使得大學生理解和接受紅色文化,甚至主動追尋紅色文化。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其主要內容包括政治認同與家國情懷、文化素養與法治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等,與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的內容相互契合。因此,將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兩者可實現互融共生。
(三)同頻共振:功能相互耦合
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動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它不僅關注教育活動本身帶來的直接變化,也涉及這些變化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綜合效應。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網絡短視頻在教育功能上相互耦合、同頻共振,具體表現為牢固政治認同、實現道德規訓、彰顯人民立場......(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2023 年度院級科研項目“銀幕思政——紅色電影中英雄形象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研究”(項目編號:JR2306)、江蘇省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研究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交通文化助推江蘇交通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3-A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