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內容摘要】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見證者和踐行者,海外留學生的跨國認同容易發生搖擺,在數字時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日益關鍵的課題。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今留學生的跨國認同超越了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對立態勢,出現了互為交叉的多元化取向,故在既有理論基礎上,梳理出陌生人、旅居者、留居者、邊緣人四類認同狀態,并進一步指出其不同以往的流動性特征?;诖?,研究提出了鏈式傳播路徑,即多元教育主體協同化、多維教育內容整合化、多重教育場景數字化、多類教育對象分眾化,以期形成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連鎖式反應。
【關鍵詞】海外留學生;跨國認同;愛國主義教育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征愈發明顯,國內學生日益青睞赴海外留學,其跨國認同容易隨之發生搖擺,因此在數字時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愈發關鍵。2023 年 10 月 24 日正式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突出了對海外人員的愛國情懷培育。然而,學界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向來對國內大學生關注密切,對海外留學生的關注存在缺位現象。事實上,從規模意義而言,我國赴海外高等教育機構留學生在 2021 年已逾百萬,留學人數為全球之首;以質量意義而言,海外留學歸來人員能以其國際視野為我國各行各業帶來先進經驗,但約有 37% 的學生希望國外就業。即便部分學子因家庭等緣故暫時歸國,卻依然在跨國認同方面存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留學忘本”現象頻出。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成為留學生聯系祖國的基礎語境,數字化的國內外信息深刻影響著其時代信仰。因此,在國際關系復雜化、留學群體多元化、教育環境數字化的當前時代,面對中國赴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波動、認知偏差、價值觀游離等跨國認同問題,亟須系統性地深化對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
一、研究綜述與概念界定
研究綜述分別從海外留學生認同與愛國主義教育角度切入,再漸進到核心研究對象。同時,數字媒體使用與當下留學生活緊密相關,亦是綜述題中之義。
(一)海外留學生跨國認同研究
留學生的跨國認同研究往往涉及政治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等議題,幾者有內容重疊亦有不同指向。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力的認可和同意,分為政策認同、執政黨和政府認同、國家認同、制度認同和價值認同五層。其中,國家認同是公民確認自己屬于某個國家共同體的心理活動,既涉及領土、主權、主流文化傳統、信仰,也指向國家政權系統、政治制度、治國理念。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文化特征接納和認可的態度,帶有建構主義色彩,是動態變化和歷史嵌入的,而非靜態、去語境化和本質主義的。留學生的跨國認同常因海外學習和生活經歷而顯得復雜。一般來說,他們會在國籍身份上開展自我協商,具體表現為跨文化能力、地方性重建、離散意識和混合歸屬感四個方面,一種介于兩國之間的“跨國中間性認同”由此而生。于留學生而言,接受新文化不一定需要放棄原生文化,兩種文化的維持與發展或可同步發生。這種雙重身份認同的理念得到了其他學者的認可。因為跨國教育與民族主義并非絕對對立。也有研究指出,留學生認同具有歷史性與實踐性,且是多維式的漸進過程。
(二)愛國主義教育與海外留學生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具體內涵、歷史變革和時代對策等方面。以具體內涵而言,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有心理情感、理性觀念、價值意識、價值意識、社會思潮、行為模式等內容,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以歷史變革而言,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史可分為建立新生人民政權教育、社會主義探索教育、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育和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等階段。另一種分期方式則是開創形成、曲折發展、改進完善、深化創新四個階段。以時代對策而言,崔海英建議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應以主流意識形態駕馭算法工具、以創新性表達構筑話語合力、以系統性思維方法鍛造時代新人。孫華峰提出,高校思政課堂要堅持探索明理與踐行、守正與創新、線上與線下、顯性與隱性、內修與外治相融合的發展理念。拉巴次仁也認為,要充分利用網絡陣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教育,這充分說明數字時代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意義。
已有少數文獻探究海外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王瑤分析了留學生愛國言行備受爭議、文化認同漂浮不定、政治態度相對漠然、心理狀態孤獨失序及法治素養較為薄弱等問題,這可歸因至海外復雜環境、相關政策弱化、留學生自身因素等。相應教育需要留學基金委和駐外使領館等合力推行。這類文獻為本研究打下良好基礎,但尚未專題論述智能化和網絡化的基礎語境。另外,雖有學者注意到互聯網在留學生教育中的關鍵作用,但對如何運用數字平臺、誰來開展、具體向誰傳播等問題的思考仍有待深入。
(三)海外留學生的數字媒體使用
有關留學生的數字媒體使用,學者多探討這一新興技術對留學生學業教育、文化適應、家庭關系、社會資本等方面的影響。也有研究從數字媒體角度切入,研究留學生的認同問題。例如,張少科發現使用中美兩國社交媒體對維護部分留美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大有裨益;楊凱等人則認為中國留學生使用海外社交媒體整體程度不深,其中一些國外媒體對其中國文化認同起到負面影響,將其與愛國主義教育明確聯系的研究尚不多見。
總體而言,現存文獻為數字時代留學生的跨國認同與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做出探索,但對本議題觀照不足。這體現在:(1)海外留學生的認同問題由來已久,但其跨國認同有哪些最新趨向?這個問題依然待解。(2)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體系較為完善,但對海外留學生群體關注不足。寥寥可數的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多以寬泛視角切入,還未充分考慮到國際形勢復雜化、留學群體多元化、教育環境數字化的當前時代特征。(3)海外留學生的數字媒體使用研究議題廣泛,但未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真正提出可操作、可復制的實踐方案。因此,新興化的留學生跨國認同趨向與系統化的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尚待啟動。
在上述文獻基礎上,本文將核心概念定義如下:海外留學生是指在海外正規院校接受學歷教育的中國籍學生;跨國認同是指對于國內外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認可和同意程度。愛國主義教育是指通過教育增強個人對中國國家的積極認同和支持的社會實踐體系。數字時代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時代。于是,本文將核心研究問題確立為:在以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時代,在海外正規院校接受學歷教育的中國籍學生的跨國認同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向?又如何對其開展對中國國家的積極認同和支持的教育活動......(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 2025 年度浙江省社科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課題“新形勢下海外留學生政治認同研究”(課題編號:25GXSZ005YB)、2024 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預立項課題“新時代中國赴海外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機制研究”(課題編號:ZQ2024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