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國際新聞報道的主題建模
王娜
【內容摘要】本文聚焦中國農村教育議題的國際新聞報道,運用文本挖掘和 LDA 主題建模方法,從議程設置理論視角探究報道的核心主題、時間流變及文化差異。結果表明,國際報道聚焦城鄉教育差異、留守兒童教育、寄宿制學校等九大核心主題,并呈現出從資源均衡向優質發展的時間流變。報道文化差異明顯:西方報道側重制度分析與社會影響,并存在一定偏差;中國媒體更關注教育進步與地方實踐。建議未來加強對中國農村教育智慧解決的報道,為世界農村教育提供中國范本。
【關鍵詞】中國農村教育;國際新聞報道;議程設置理論;主題建模
一、問題的提出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雙重驅動下,農村教育已成為全球性議題,迫切要求各國深入探討農村教育的本質和存續樣態。在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中,農村教育作為國際學者共話中國教育的重要領域,雖然遭遇了主體、方法和理論的三重困境,但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自 21 世紀伊始,國際媒體對中國的鄉村教師、鄉村學校、學生營養餐等話題的報道日益增加,留守兒童問題更是成為學術研究和新聞報道的熱點話題。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逐步增強,中國農村教育議題受到國際媒體廣泛關注,國際新聞媒體對該議題的報道不僅深刻影響全球公眾對中國農村教育的認知,也在國際輿論場中塑造了特定的中國教育形象。通常教育新聞報道局限于對特定事件的及時反應,缺乏對更廣泛性問題的深入剖析,然而,通過系統分析大量相關新聞報道,便可有效彌補這一缺憾。當前,西方媒體正致力于加強教育新聞生態系統的建設,對教育新聞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盡管如此,國際上對中國農村教育實踐的報道在議題設置和形象構建方面仍顯不足。
教育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即時反映教育變化和社會觀點的實時信息,直接折射了相關新聞發生時的教育動態,其所涉及的多元利益關系與話語構建,理應肩負澄清教育真相、傳播教育經驗的重要使命,為教育研究者提供全景式的觀察視角和便利途徑。運用文本挖掘技術對海量教育新聞文本進行語義建模與語境分析,挖掘教育話語的深層邏輯,得以在宏觀層面把握教育議題的時間流變軌跡、社會共鳴及政策互動,這種方法突破了傳統研究的局限性,有助于深度剖析中國農村教育的現實難題。據此,本研究采用潛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題模型這種非監督機器學習的文本挖掘方法,以議程設置理論為研究理論框架,以 Google News 這一全球最大的新聞聚合平臺中有關中國農村教育的國際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旨在有效澄清核心議題,識別報道中的時間流變和報道差異,進一步明晰輿論建構的中國農村教育的國際形象,進而促進教育真相的廣泛傳播,并為全球農村教育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村教育實踐貢獻基于中國經驗的智慧方案。
二、文獻綜述
中國農村教育研究主題龐雜多元,但歸根到底無外乎于概念本體和關鍵要素的系統研究。已有研究從農村教育概念的深入探討走向關鍵要素的挖掘分析,既有整體形塑,也有要素細描。因此,本研究從本體研究、要素研究以及國際呈現三個方面進行文獻述評。
(一)中國農村教育的本體研究
本體研究重點關注農村教育的本質和定義。研究者從歷史視角考察農村教育的概念演變,認為其在研究視域和對象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學者從動態變化視角,提出農村教育從封閉的地域概念轉向獨特的對象概念,又指向功能概念。亦有研究者提出農村教育概念蘊含中短期內的“屬人”和“屬農”特征以及長期高質量平民主義教育二重價值屬性。農村教育和鄉村教育的概念范疇存在鄉村教育包含農村教育抑或農村教育與鄉村教育相互包含的辯論。盡管學者對農村教育的概念界定存在差異,但他們普遍強調農村教育鮮明的縣域屬性。此外,農村教育發展階段與未來路向也是學者關注的焦點,張 樂天基于對新中國農村教育發展 60 余年的政策經驗分析,提出要走中國式農村教育發展道路,新時代中國農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憑借教學改革、分類發展、師資建設和治理創新13得以實現。綜上所述,中國農村教育本體研究在概念厘清、發展路向等方面都在爭論中不斷發展。
(二)中國農村教育的要素研究
農村學校、教師和兒童作為農村教育關鍵要素被廣泛關注。盡管研究發現農村學校在辦學條件改善和布局調整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素質教育實施困難和政策落地難題。近年來,農村學校聯盟的興起被視為促進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有益嘗試,其長期效果和廣泛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農村教師隊伍年齡、性別、學科專業結構的失衡限制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全科型還是分科型教師培養取向的爭議 ,以及對“教非所學”“特崗教師懸浮”現象的探討都指向于對師資質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對農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研究揭露了他們在身心健康和學校參與方面的不利處境,縱然是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其營養不良狀況并未因家庭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長期親子分離對其非認知能力產生負面影響,低齡留守和留守女童仍需持續關注。因此,研究者認為改善農村教育生態環境,促使親子“同在”或“同往”能有效減緩不利影響。以往研究指出了農村教育系統的內在弱點,深入分析了農村教育面臨的復雜挑戰......(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 2021 年度青年專項課題“西藏高校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研究”(課題編號:XZJYKT521010)、2024 年度西藏基礎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科研項目“西藏縣域義務教育師資優質均衡配置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ZJCJY2411XY)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