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濤? 黎佳
【內容摘要】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技術的創新,低空經濟成為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本文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飛行器為研究對象,提出其在深度嵌入城市傳播網絡的過程中,促使信息采集、廣告營銷與城市管理等領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認為低空經濟將推動城市傳播網絡的數字化轉向,為智慧型城市的打造提供新的動力。
【關鍵詞】數字低空;飛行器;信息采集;廣告營銷;應急管理
人類對地理空間的開發已經從大陸、航海、太空轉向低空這一新的空間領域,以萬物互聯為背景的“數字低空”時代悄然而至?!暗涂战洕备拍钭钤缫娪?2010 年,隨著中國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化與產業、科技革新逐步受到產業、投資與學術界的關注。目前對“低空經濟”較為通用的解釋是:“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由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帶動低空制造產業、低空飛行產業、低空保障產業以及低空服務產業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其中,飛行系統與低空產業是低空經濟的核心部分。低空飛行系統主要由飛行器、荷載物以及地面設備組成,包括無人機、航空器、載人 eVTOL 在內的運輸載體;適用于不同場景下的荷載設備,如攝像機、傳感器、光器材等以及涵蓋遙感監測、起降系統、通航機場等在內的地面系統。
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這是“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標志著這一領域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動能。低空經濟的發展依賴于低空飛行技術、低空智聯網以及低空基礎設施等子系統的支撐,現已覆蓋物流配送(如外賣、藥品、珠寶以及零配件等多品類的運輸)、城市治理和空中通勤等多個領域。同時,這一經濟形態所催生的無人機技術與地面輔助系統,在城市信息采集、廣告營銷與應急響應等方面的廣泛應用,也加快了城市傳播生態的數字化變革過程。
一、鳥瞰式捕獲:低空飛行器嵌入信息采集新鏈條
進入數智媒體時代,傳播正在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轉向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聯。這種轉變所指向的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結構和網絡生態的演變。物與物的連接不僅擴展了信息流動的規模和界限,也深刻中介化了人們進行信息獲取與信息控制的方式。
(一)低空經濟驅動的技術融合與信息采集效率提升
數字化、網聯化與智能化的互融協同是低空經濟的發展態勢,這一經濟形態所依賴的技術底座可以分為三類:低空飛行技術(電機、電池、飛控、避障)、感知和通信技術(遠距通信、通信安全、衛星導航、雷達)以及數字技術(大數據、AI、數字孿生、模擬仿真)。這一系列技術的發展拓展了人們對物質世界、城市空間的認知方式,它一方面賦予人們觀察城市結構的新視角,另一方面輔助決策者基于處理后的數據作出認知判斷或采取行動。
正如在 AIGC 時代,基于大數據、AI、遙感等技術的數據采集已成為智能媒介執行決策的重要依據和驅動力,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飛行器同樣如此,無人機的信息采集過程可以總結為目標錨定、路線規劃、障礙規避以及實時跟蹤四個部分。首先,無人機可以通過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和目標跟蹤算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對目標的持續跟蹤。例如在大疆系列的無人機中,內置的跟隨模式包括聚焦、跟隨和環繞三種子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諸如轉彎、視線遮蔽等傳統的跟蹤逃避方法已然失效;其次,無人機能夠通過內置的先進算法和傳感器,自行設定出最佳的路線規劃,大幅度節省能源和時間。當突發性災難事件發生時,無人機可以代替人力進行前測性信息采集,大大提高政府機構與新聞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而在按照既定路線行駛時,無人機會實時分析周圍環境,對地形、天氣、障礙物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判斷,確保其在復雜環境中也能維持安全飛行狀態。
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依賴于兩種被廣泛運用的跟蹤算法。一是坐標跟隨算法,即基于目標的地理位置定位信息源的跟蹤方法。這種算法是利用手機、WiFi、藍牙等遠端技術定位信息源,精確地識別出目標的具體位置并進行持續的跟隨判斷。通過這種方式,無論是在復雜的城市環境還是其他開闊地區,無人機都可以緊密跟隨目標;二是圖像識別算法,這是對目標的外貌特征進行鎖定繼而跟隨的一種技術。無人機所搭載的圖像識別系統,以識別被跟蹤目標的獨特外貌特征的方式迅速鎖定目標。這種算法在人群密集或目標特征明顯的場景中尤為有效,能夠大大提高基于目標對象的信息采集的準確性。
基于遙感、大數據、通信等技術的融合,低空飛行器不僅能夠提升信息采集效率,而且在信息增值方面也有所突破。其邏輯是無人機對于目標區域的全面觀測和綜合數據分析,可以提供預設需求外的信息預判與知識生產。例如憑借對某些特定對象或環境的監測能力 , 傳感器可以靈敏地感知、預測未來動向。因此低空經濟的技術進步實際上為城市間信息資源的有效互通與共享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前提。
(二)低空飛行器對信息采集范圍的擴展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一手信息源主要來自記者的實地采訪。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信息源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如今,新聞傳播的主體已從專業記者擴展至普通公民,自媒體內容逐漸占據主流,成為媒體新聞的重要來源。此外,智能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的運用,將潛藏在人體內部的信息(生理、心理、情緒)數字化、可視化,較之以往的信息采集范圍有極大的突破。例如新華網的新聞機器人 Star 便能夠通過生物傳感器采集用戶生理體驗的信息數據,挖掘出用戶的真實體驗與感受。相較于既有的信息采集技術,無人機與低空地面系統的結合能夠在數據信息采集上趨向于實時化、全面化......(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 2022 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媒體賦能‘三區三州’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B202209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