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曹菱? 王艷霞
【內容摘要】近年來,短視頻行業的發展催生了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其中有些內容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從傳播技術、傳播內容和傳播主體三個層面探討短視頻中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并從內到外思考包括未成年人、家庭、學校、短視頻平臺、媒體從業人員及國家相關部門等在內的多位一體合作化解短視頻不良影響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短視頻;不良內容;未成年人價值觀
《第 5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10.68 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97.1%。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10.50 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95.5%,位列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第一名。值得關注的是,短視頻以其“短”“快”“新”等特點受到了廣大未成年受眾的青睞,其未成年受眾比例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根據 2023 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 5 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經??炊桃曨l的比例在 2023 年達到 54.1%,較 2021 年提升 6.5 個百分點,同時,未成年人在網上從事娛樂活動的情況中,看短視頻位列第三。因此,其中的內容對未成年人成長期間價值觀念的影響不可小覷。
通常來講,價值觀念是一種更接近于實踐活動的具體認知成果,其本質是一種指導人生活的實踐性觀念,其形成期間容易受到社會環境與個人文化水平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短視頻一方面為未成年受眾開闊了眼界,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準入門檻低、把關機制弱、算法技術不完善且用戶媒介素養參差不齊等原因,其中的錯誤觀念與不良信息,對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帶來了的挑戰,亟待關注與解決。
隨著短視頻行業的快速發展,學界逐漸關注短視頻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研究,郭金龍等人試圖從意識形態視角研究短視頻對青年學生的不良影響,張曉冰則從短視頻網絡監管角度研究保護青少年的治理之策。同時,關于未成年人價值觀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中,呂哲委嘗試探究校外教育對未成年人價值觀的教育作用,胡霞等人通過定量研究法探究網絡直播對未成年群體的負面效應。本文將重點研究短視頻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進而從整體上對多個主體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關破解思路。
一、短視頻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
本文中提到的價值觀念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的創新價值、社會價值、人生價值、消費價值及審美價值等。從未成年人價值觀念形成角度看,短視頻不良內容是指在短視頻平臺中出現的能夠導致未成年人價值觀扭曲、思想狹隘、心理異常、審美畸形甚至身體受損的不良信息或現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未成年人網絡不良信息與未成年人保護研究”調查情況表明,網絡不良信息容易引發未成年人實施校園暴力甚至犯罪行為,影響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判斷。因此,有必要針對短視頻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進行相關思考。
(一)技術層面
在大數據與算法技術的作用下,短視頻平臺會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推送關于某一話題、人物或事件的同質化內容。比如一些用戶只是出于好奇心搜索某一主題的短視頻,結果卻一直刷到相似的內容,即使退出后再進入該平臺仍被推送上次觀看的相關內容。這種個性化算法推薦技術使受眾很難跳出其打造的“信息繭房”。算法技術雖然能夠了解用戶的興趣與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卻有可能會限制用戶自主接收與選擇信息的權利,使未成年人在一個個符合自己興趣的短視頻中逐漸迷失自我,甚至停止觀看后記不清楚觀看過的內容,變得思維呆滯,記憶力衰退。正如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未成年人若長期沉溺于虛擬網絡世界和自由的幻象之中,其思維的批判性與反抗性將易被削弱,使其異化為思維較為單一的“繭”人。
(二)內容層面
《第 5 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未成年網民收看短視頻的最主要平臺。近年來,短視頻平臺中逐漸呈現泛娛樂化現象,其內容在生產、傳播和消費的過程中都滲透著各種泛娛樂化元素。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媒介持續的宣傳會使大眾失去辨別力和社會批判精神,使受眾不假思索地去順應現狀,麻醉人的精神。未成年人長期沉迷于媒體資本為其營造的享樂氛圍之中,潛移默化地吸收這些“營養不良”的膚淺價值觀念,精神容易被過度麻醉,甚至漸漸成為“容器人”。逐漸失去社會行動力,降低了對社會的認同感,忽略了其社會責任,缺失了集體主義觀念,對其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培養具有不利影響。
(三)從業人員層面
1.直播打賞亂象誘導其消費
近年來,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間出現了不少惡俗網紅招搖撞騙的現象,這些網紅的虛假形象或感人故事滿足了一些未成年受眾的獵奇或同情心理,雖然一些網紅已因涉嫌虛假、色情甚至暴力等違規內容被禁播,但還有部分不良直播網紅徘徊在法律邊緣,在平臺上繼續侵蝕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傳播虛假信息,甚至誘導未成年人隱瞞家長為其直播內容進行高額打賞,屢次挑戰平臺規則與法律底線。
2. 惡俗網紅現象異化其審美價值觀
格伯納等人提出的“涵化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內容通常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人們的現實觀和社會觀。短視頻平臺因其創作的平等化、低門檻等特點吸引了廣大用戶的入駐,一些不良網紅以低俗、戲謔的表演方式尋找噱頭,產出大量含有低級趣味的審美作品,或在直播間里盡顯丑態,吸引未成年受眾的眼球,迎合受眾的審丑心理,為自己獲得流量和收益。這些惡俗網紅作品使很多未成年人的審美價值觀潛移默化地發生異化,在其部分群體中形成畸形審美文化,對未成年受眾審美觀的良好形成帶來了巨大挑戰......(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