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內容摘要】“媒介經營與管理”是我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必修課之一,該課程對學生掌握媒體經營規律和運作機理以及人、財、物的管理機制具有重要幫助作用,也為其畢業后良好地對接媒介組織和社會奠定了基礎。然而,目前此類課程大多存在教材與案例庫更新緩慢、教師業界從業經歷不足、教學過程和預期能力產出不符等問題。本文基于OBE 教育理念,構建了產出結果導向的課程培養目標、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評價機制,以期契合當前社會對本課程專業人才的新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創新與社會對接能力,形成行之有效的產學研共同體。
【關鍵詞】OBE;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優化與改革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創新擴散,傳統報業、電視行業也與各種智能媒體深度結合,催生了算法媒體、平臺等新型媒體和數字藏品、深度合成等新興媒體。新技術的加持改變著傳統媒體行業的生產流程、市場與結構、受眾反饋、管理模式、產業業態,新行業也倒逼著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產出模式作出相應的改變。OBE 教育理念能夠有效地將教學過程貫穿于課程設計、人才培養、教學效果評估等全流程中,實現課程的改革與優化。
一、國內外 OBE 教育理念改革實踐研究
(一)OBE 教育理念的內涵與邏輯
產出教育導向(Outcome-Base Education,OBE)是指學生通過教學設計、課程體系、教學過程、效果評估等活動能夠取得的學習成果。OBE 教育理念在貫穿執行過程中主要遵循“產出導向驅動、雙結合評價、內外循環優化”的運行邏輯。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第一,OBE 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和改變教學計劃。第二,OBE看重課程體系的完整性構建,通過精準調適課程的核心教學方案,讓學生逐漸掌握與鞏固理論知識,達成預設效果,使課程體系結構與學生能力相互映射,學生完成學習后能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第三,OBE看重教學過程和效果評價,強調“過程”與“產出”相結合的評價路徑,關注課程教學全流程中的教學質量評價,并通過結果的產出促進教學實施的持續性、周期性、動態性優化。第四,OBE 看重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標就業市場人才需求,打造能夠對接市場和社會的課程培養模式、方案與思路。
(二)OBE 教育理念的緣起與發展
OBE 是斯派蒂(Spady) 于 1981 年在《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中提出,以應對美國教育改革中高校知識教育成果產出不足問題。OBE圍繞學生能夠獲得未來生活中的實質性成功經驗,強調適配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產出并以預期學習產出為中心組織、實施和評價教育結構模式,以成果目標為基礎合理安排高校教學時間、課程設計及相關教學資源,聚焦學習產出(Defining)、實現學習產出(Re-alizing)、評估學習產出(Assessing)和使用學習產出(Using)四個步驟,注重學生學什么和是否成功的能力展現,讓學生遵循適當的教育結構達到既定的預期目標。在深度學習、大數據參與下,OBE也呈現出新的改革動態,開始注重利用新媒體技術改善課堂教學環境和手段,或利用基于項目的學習(PBL)進行方法整合,或運用可以量化的模塊組件實現教育框架的有效運行。同時,在教學效果方面,更看重大數據、機器學習參與對課程學習效果的可視化查看與反饋,然而,由于 OBE 模型率先得到美國工程與技術教育認證協會(ABET)的認證和認可,因此上述改革領域多針對工科院校與課程。
國內的改革實踐多從教學設計、課程建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四個角度展開,一是教學設計方面,研究集中于教育理念與新工科建設的結合;或基于OBE 和 CDIO 的融合式教學模式的層次化建構與優化;或進行實驗教學優化設計與多元考核模式的協同等。二是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研究強調利用課程學習包、項目式學習法、案例庫、創客教育等教育方法創新多維立體方式,構建持續改進的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夯實學生學科技術,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三是教學模式改革方面,研究集中在利用新環境、新技術進行混合式教學,以實現課程目標的契合;或是利用 OBE 新教學模式驗證課程的整體性和開展效果。四是人才培養方面,研究多關注利用 OBE 培養跨文化人才;或利用“113”人才培養體系打造新人才培養模式,還有基于 CDIO-OBE 模式實現電子商務和管理人才的培養。
二、新時代背景下“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的發展悖謬
目前,國內開設“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的院校不在少數,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和成熟的學科體系與框架。教材講義與參考資料較為豐富,能夠得到各高校普遍認可與采用的教材有:謝新洲編著的《媒介經營與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版)、嚴三九等編著的《媒介經營與管理》(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版)、周鴻鐸編著的《媒介經營與管理總論》(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0 版)。然而,從教材的出版時間來看,這些知名度較高的教材普遍是十幾年前的成果,近五年的媒介形態日新月異,傳統的媒介經營與管理觀念顯然已經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媒介革新。除此之外,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矛盾困境。
(一)課程內容迭代與時代進步的矛盾
雖然國內的課程大多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學科架構與體系,但是仍然沒有較為完善的與時俱進的高質量配套課件、題庫與案例庫。第一,教材及配套課件更新速度遲緩。從各大出版社官網上搜集到的配套課件大多是教材的核心知識簡化移植,且教材課件上傳出版社官網之后鮮少有教材再版或課件更新等活動,課件中也很少有相關的案例輔助闡釋,一些抽象概念難以理解。第二,新時代背景的媒介經營概念、理念難以有效迭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媒體的深度結合,催生了計算媒體、合成媒體、智能媒體等新媒體形態,其媒體邊界范疇、內涵概念、特征走向也隨著時代進度持續變化,然而,傳統教材普遍存在出版周期長、再版難度高等困境,加之新內容、新邊界、新融合帶來媒體運營邊界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學界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學術共識與概念規整。因此,能夠結合現有的新興媒體詳盡闡述媒體經營與管理相關新內容、新動向的教材少之又少......(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 2024 年度中國海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4JY1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