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珊珊? 孫曉琳
【內容摘要】伴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生態的復雜演進,融合傳播實踐觸發的新問題對卓越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挑戰與更高要求。新聞傳播教育如何順應時代對人才能力的切實需求,在新文科教育發展布局中找準站位,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增長創業本領才干,成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本文聚焦專業能力培養設計的設計生成與效果轉化,比對不同辦學層次的 31 所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近五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暨中國國際“互聯網 +”創新創業大賽)中具有“新聞傳播”學科特質的相關獲獎項目展開考察,以明確新聞專業“?!薄皠摗比诤系默F實困境與發展進路。
【關鍵詞】“?!薄皠摗比诤希粍撔聞摌I;人才培養;新聞傳播專業
自 2018 年《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發布以來,全國高校紛紛開啟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的進程?!皩!薄皠摗比诤?,既是在專業教育中深化知識運用與創造的過程,又是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引領知識技術的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過程。
2018 年教育部啟動“四新”建設,同年“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2.0”政策出臺。上述高等教育頂層設計方案,明確了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應立足于“文理兼修、學科交叉的融合性、開放性教學體系;實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的參與性、體驗性課程體系;構建集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于一體的卓越人才培養體系”,而“?!薄皠摗比诤系挠梭w系是新文科卓越新聞人才培養的有力抓手。
一、新聞專業“?!薄皠摗比诤铣晒摹靶挛目啤碧刭|
隨著媒介技術的更迭,新聞工作的職業語境發生巨大變化,新聞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推進新聞專業的“專”“創”融合,促進“新文科”轉向,是當前新聞學科回應時代之問的強音。
(一)雙創 + 文化引領:實現傳藝創商的深度融合
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課程設計具有“文化傾斜”特征,輸出了大量具有傳藝創商特點的雙創成果。近 5 年中國國際“互聯網 +”創新創業大賽(下文簡稱“互聯網 +”大賽)的“新聞傳播”類項目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項目駢興錯出。例如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冠聲文化——讓聲音賦能中國文化乘風出?!薄⒅袊ù髮W的“青苗法鳴教育新媒體、青春興晉——融媒全案營銷打造晉風晉韻”、西南林業大學的“‘醉云南’的媒體平臺·民族文化紀錄片影音資料網”、山西傳媒學院的“文以載道,禮以化成——山西‘歸梧’漢服設計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項目,藝術傳承與商業轉化并舉,新媒體運營推廣的專業能力為傳統文化騰飛賦能,高校新聞學子以一種更具專業特質的新方式展示著時代風采與文化魅力。此外,此類項目中深藏浙商、徽商、晉商、閩商等多地商幫文化的“商道”理念,促使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實現傳藝創商的深度融合,也是學科融通育人目標的達成。
(二)雙創 + 數字引領:助力“鄉村振興”的深度拓展
中國廣袤的鄉村與基層一線是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其深入社會、洞悉國情民情的重要場域。第三屆中國“互聯網 +”大賽(2017 年)首次啟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以來,已累計有 177 萬個創新創業團隊的 813 萬名青年走進貧困地區,用創新創業成果為鄉村的脫貧與振興提交青年方案。近五年“互聯網 +”“紅旅”國獎名單中“新聞傳播”類項目特色鮮明,多為“通過新媒體手段打造鄉村與產品品牌,助力鄉村振興”。例如遼寧大學的“云創扶夢:聚焦新媒體的 O2O 助農幫扶體系”“海島尋鮮:海島漁村‘全域場景 +’振興新模式”兩項全國銅獎項目,以數字化課程、直播實訓與新媒體運營為路徑,實現“扶貧與扶智、扶志”。又如,內蒙古大學的“緣起糧油——科技種豆富農,青春筑夢國安”項目,獲得第七屆國賽金獎、“鄉村振興”單項獎。該團隊成員是來自新聞傳播學院的本科生,在油莎豆的推廣過程中,成功運用新媒體運營創新思維,為 1545 戶農戶增收致富達 1840 萬元,助推“紅旅”資源的效益化流動。
(三)雙創 + 價值引領:賡續紅色血脈的深度延續
國內高校新聞專業本科培養方案普遍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厚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新聞傳播人才為目標。這一導向在雙創教育與價值引領的實踐原則中緊密結合,從延安到井岡山,再到西柏坡……五年來,“紅旅”活動推動 483 萬名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城鄉社區,用專業知識、創新創業成果精準對接基層需求。來自浙江傳媒學院的“余姚梁弄紅色電臺”項目獲第四屆“互聯網 +”大賽“紅旅”銅獎。項目依托浙江余姚的紅色文化,創立了余姚“梁弄紅領巾通訊社”,打造全國第一個少兒紅領巾電臺,在喜馬拉雅 App 播放了 61 期節目。小主播們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此類項目將新聞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目標有效落地,為雙創育人注入活性基因,以更具實踐力的形態浸潤紅色文化,在“?!薄皠摗比诤现匈s續紅色血脈。
(四)雙創 + 智媒引領:扎根新興行業的深度賦能
為順應智媒技術驅動全新傳播生態的極速變遷,國內高校的新聞專業加大互聯網智能技術的教學比重,紛紛開設“智能媒體與當代中國”“智能媒體與創意思維”等課程,為新興行業發展要求匹配人才專業能力培養。近年來“互聯網 +”大賽獲獎項目的智媒驅動趨勢愈發彰顯,例如山東工商學院的“知書達浪——最懂小紅書的新媒體領航者”、中南民族大學的“中醫精準醫媒”、中山大學的“炫普 MCN——聚焦年輕世代的國內最大多矩陣自媒體平臺”、中國傳媒大學的““影隨”交互敘事游戲開發系統——基于 AI 的游戲創作、交流一站式解決方案”、溫州大學的“校園云媒體——高校新媒體 saas 營銷平臺”等智媒屬性鮮明的競賽項目取得了優異成績?!爸敲角嗄觐I袖”“智媒 EE”等內植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課程和實踐訓練,與競賽有機結合,創建了教學成果轉化的現實空間,形成知識與能力的良性循環......(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 2021 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畡摗疃热诤系男侣剬I內涵建設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