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國際新聞傳播學生海外實踐研究
高金萍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的講話和《全球文明倡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后疫情時代,國內新聞傳播院校紛紛啟動暑期學生海外實踐,進入國際傳播現場,培養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拓展國際人文交流渠道。實踐育人是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傳統,本文以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生海外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對當前國內新聞傳播院校海外實踐的管理方式進行了考察,提出應從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個層面著手,實現加強國際人文交流的目標。
【關鍵詞】“Z 世代”;國際傳播專業;學生海外實踐;國際傳播現場
高質量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國際對話能力,是基于不同立場、文化進行的雙向、對話式的信息交流。后疫情時代,國內新聞傳播院校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的指示精神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相關要求,啟動暑期學生海外實踐,進入國際傳播現場,通過海外實踐教育為學生提供實戰性的國際傳播能力教育,拓展國際人文交流渠道,培養青年學生的國際對話能力。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一些外向型專業,如漢語國際教育、國際組織等專業學生的海外實習、實踐已經較為成熟;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海外實踐蓬勃發展,把國際新聞傳播教育教學的場域開辟到海外現場,為國際傳播教育提供鮮活的教育教學資源,落實實踐育人任務。當前在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海外實踐中,高校為之設定的實踐目標是什么?海外實踐還存在哪些問題與挑戰?從管理角度來看,如何從政策保障層面提升海外實踐的效力?本文使用訪談法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海外實踐帶隊教師進行了訪談,力圖厘清高校國際新聞與傳播學生海外實踐的基本狀況。
一、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海外實踐的背景
(一)兩個大局背景下重構中國國家形象的客觀需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區域性戰爭推動全球格局進入加劇動蕩期。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全面推進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力爭打破“零和博弈”思維,擺脫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走向沖突對抗的老路。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面對黨和國家的迫切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9 年版)新增“國際新聞與傳播”本科專業,首批 6 所高校增設國際新聞與傳播本科專業,旨在培養具有中國立場與全球視野的復合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多所新聞傳播院校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拓展學科領域、服務國家建設。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為例,2021 年 10 月人大新聞學院成立國際新聞與傳播系,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2023 年6 月中國人民大學又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合作共建成立“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大力推動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創新融合。
(二)國際傳播專業教育的轉型升級
中國的國際新聞傳播教育始于改革開放初期,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最早在英語系開辦國際新聞專業方向,形成了“外語 + 新聞”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四十余年來,中國的國際新聞與傳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從以西為師到“走自己的路”,不僅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之路,而且以其鮮明的國際化引領中國新聞教育回歸“實踐”本質。
2008 年北京冬奧會和全球金融危機,讓黨中央認識到中國不僅要做得好、還要說得好,要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實績、中國形象。為了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培養國際傳播人才,2009 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被中宣部和教育部列為“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碩士項目試點院校(簡稱“國傳班”),旨在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社、中國日報社等 6 大外宣媒體培養國際新聞傳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這一項目采取業界、學界雙導師制,形成了“國情教育 + 融合新聞業務 + 外語 + 媒體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外語能力。這個項目在國內高校中,首開國際新聞傳播學生海外實踐先河。2023 年,“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碩士項目擴展到 8 所高校,每年畢業的學生數量也達到 240 余人,每年派出約 150 名學生赴海外媒體或國企 / 央企駐外機構等進行實習、實踐。海外實踐能夠讓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深度體驗對象國的國情、充分體認中國的發展,在與對象國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中,通過多種形式傳播中國青年聲音、塑造中國國家形象。
(三)2023 年暑期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海外實踐
當前國內的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海外實踐往往采取由兩名教師帶隊,招募 10 名左右學生組建團隊的方式進行。從高校對海外實踐的管理方式來看,2023 年暑期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海外實踐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課程型海外實踐。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通識榮譽課程“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選課學生以本科生為主。早在 2023 年寒假,清華大學暫停了三年的“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重新出發,12 支團隊前往 11 個國家開展海外實踐。12 支團隊通過參觀、走訪、座談等多種形式,擁抱世界多元文化,在國際交流中展現青年風采。新聞與傳播學院赴沙特阿拉伯海外實踐團隊探索在沙特政府“2030”愿景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促進雙邊合作,加快沙特的現代化、國際化轉型。2023 年 6 月,清華大學學生海外實踐團隊再出發,新聞傳播學院與多個學院聯合海外實踐團走進匈牙利,考察中匈文化交流,深切感受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現狀。
二是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代表的項目型海外實踐。2023 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設立“全球文明與青年責任”學生海外實踐項目,由教師申報項目,立項后招募學生,以本科生為主。“全球文明與青年責任”學生海外實踐項目首批有 43 個項目立項,2023 年 7月下旬由北外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與亞洲學院聯合組成的馬來西亞海外實踐團啟程,赴吉隆坡和馬六甲兩地調研實踐。此外,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也在 2023 年暑期資助學生海外實踐項目,首支海外實踐團隊 2023 年 6 月上旬啟程赴俄羅斯,走訪中國駐俄大使館、新華社歐亞總分社,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訪俄之路,以拓展中俄友誼之路,傳承中俄友誼故事。
無論是課程型還是項目型,對于參加海外實踐的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來說,其學習方式都是基本相同的:在帶隊教師指導下,進入對象國、接觸普通民眾、訪談專家學者,圍繞實踐主題進行參觀、考察、調研、采訪,通過多種方式探究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促進下,中國與對象國的合作與交流,思考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意義和路徑策略。客觀上來看,無論哪種類型的海外實踐,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溝通力,強化學生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當代青年使命的認同,拓展了學生的全球視野......(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共產黨形象全球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1AXW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