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爸爸當家 2》馬立奧一家為例
車賽西亞 蘇 德
【內容摘要】育兒真人秀既反映教育,又開展教育。本文將教育學理念與傳播學理念相結合,以跨學科視角分析《爸爸當家 2》中馬立奧一家的“家庭教育展現”與“社會教育面向”,并提出育兒真人秀應圍繞人員構成、內容選取、聯動宣推等著力。
【關鍵詞】育兒真人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爸爸當家 2》
2021 年 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頒布,引發了社會對婚育、家庭結構的關切。2021 年 10 月、2023 年 5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與《關于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見》相繼出臺,系統闡述了家庭教育的關鍵作用,引發了民眾對家庭教育方式及分工等話題的重視。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內容,以育兒為著眼點的育兒真人秀,就此成為視聽作品的重要題材。
真人秀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媒介資源”:以形式上的“隨意捕捉”為內容呈現,展現日常,具有真實的魅力與感染力;以“素人”為主要參與者,接地氣,具有“群體代表性”;包裹在娛樂的“外衣”下,施教于潤物無聲中。尹鴻等人指出,真人秀“比紀錄片更戲劇、比劇情片更真實、比現實生活更有強度、比戲劇故事更有生活質感”。真人秀如生活“追光燈”,引領觀眾的目光,聚焦于生活的特定組成與片段。一方面,能反映節目中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可推動觀眾與節目中的人共鳴與共情,引發大眾思考,發揮社會教育功能。
育兒真人秀中,孩童的童真、童趣與“不可控性”可加深節目真實感,消弭觀眾與其之距離,激起觀看興趣。育兒真人秀《爸爸當家》聚焦“全職爸爸”育兒現象,關注社會新形態家庭相處的模式,備受關注。第二季更因馬立奧一家“出圈”,吸粉無數。他們一家的節目呈現不但回應了家庭教育、育兒分工等社會關切,而且有助于推動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夠面向社會大眾開展非遺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文以《爸爸當家 2》中馬立奧一家為例,聚焦“家庭教育展現”與“社會教育面向”,并對同類型節目作出展望。
一、馬立奧一家的“家庭教育展現”
《爸爸當家 2》呈現出的馬立奧一家的“家庭教育展現”有三大亮點:一是馬立奧的個人成長;二是爺爺的祖輩育兒;三是“騎馬”是父親育兒的關鍵組成。
馬立奧一家中,母親馬君妍、父親馬楊為 90 年左右出生的獨生子女,不少觀眾與他們是同代人,共為新手爸媽,面對同樣的育兒課題。“互聯網兒子”馬立奧可愛、治愈,馬爸、馬媽的愛情甜蜜動人,是不少未婚、未育青年的“精神食糧”與“電子榨菜”。
(一)馬立奧的“蛻變”——幼兒成長之路
除外貌變化,馬立奧最大的“蛻變”是由膽怯到勇敢。節目伊始,見到馬駒的馬立奧轉身就逃;而在最終集,3 歲半的馬立奧勇敢地端坐于馬背之上。最初,馬立奧在玻璃棧道上驚嚇得渾身發抖,止步不前;而最后,他已能抬頭挺胸走過棧道。
心理學家阿德勒強調,“培養孩童的健全人格”是兒童教育的首要目標,以正確方式培養孩童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是人格培育的關鍵組成。他認為,“那些不曾學會應付困難的孩子以后會想方設法回避所有的艱難險阻,這就使他活動的圈子愈加縮小。”家庭教育于孩童勇氣培養舉足輕重。不斷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并解決問題,竭力幫助孩子做好應付生活的準備是父母的應盡之責。
勇氣即“戰勝恐懼”,其包含兩個面向:一是面向自己,即相信自己;二是面向外物,即不懼外物。人的個性并非先定,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個性的形成始于“學前期”,父母應于此時就著力培養孩子的個性品質。爸爸對馬立奧的個性培育,聚焦于“騎馬”這項運動。一方面,運動不僅強身健體,而且能塑造兒童自信、勇敢的性格,培養不畏挫折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與大自然中的動物多接觸,能夠消解兒童對動物的恐懼,還可增進對動物的關愛。馬立奧有兩匹屬于自己的小馬,首次出鏡時,面對“你會騎馬嗎”的提問,他使勁搖頭道:“鎖著呢,它咬人,它長大了才能騎。”爸爸第一次帶馬立奧與馬“親密接觸”,馬立奧如臨大敵,躲來藏去。爸爸并未因馬立奧的“畏馬”終止他與馬的接觸,而是循序漸進地安排他喂馬、梳馬毛等。一方面,爸爸一次次耐心引導馬立奧,通過成功實踐,不斷提升馬立奧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Belief);另一方面,爸爸通過增加馬立奧與馬的接觸,對他進行“心理脫敏”,幫助他摒棄對馬的“盲目恐懼”。
爸爸回憶:“他第一次上馬的時候 9 個月大,我把他放到馬背上,他一點不怕,腿很自然地貼緊馬鞍,他知道保護自己。”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恐懼并非與生俱來。通過爸爸的屢次訓練,馬立奧對馬愈發友好,不再恐懼騎馬,面對駱駝等動物,亦能泰然應對,還能幫助伙伴緩解騎馬焦慮。馬立奧看到木橋上有一小塊缺板,躊躇不前。爸爸就地取材,帶著馬立奧從拉著爸爸的手越過缺板,到握著扶手走過,再到獨自邁過缺板。觀眾能看到馬立奧從懼怕到試探,再到自豪的心態、行為變化。觀察室嘉賓就馬立奧的“泛在恐懼”與逐步轉變指出:“他本不知道怕的,就是身邊的人總說,可怕危險,他才開始怕。”媽媽也補充:“奶奶跟姥姥交替帶,什么都很危險,要遠離,他自然膽子就會小一點。”正如心理學家 Rachman提到的:孩童的恐懼并非均源自直接經歷,能夠引起恐懼的信息傳播亦是重要源頭。又如許之屏所言:過分保護會致使孩子喪失自信心與勇氣。
節目將鏡頭對準了“學前兒童勇氣培養”這一關鍵家庭育兒課題,且馬立奧的成長案例典型、明了。觀眾能在看到馬立奧顯著成長的同時,明晰行之有效的教育舉措與亟待改進的教育方式......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