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希
【內容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加,我國高校數字音樂用戶也在增加。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高校流行音樂的傳播呈現出新的形式與特點,具體表現在智慧分享、技術賦權、跨界表達等三個方面。本文嘗試分析智媒時代高校流行音樂傳播格局的發展趨勢,即移動數字音樂成為高校流行音樂傳播的主要形式;高校流行音樂聽眾從旁觀者向傳播者轉變;正版化時代及版權合作時代的來臨;高校音樂的跨圈層傳播與“回音室效應”。
【關鍵詞】智媒時代;流行音樂;傳播格局;互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媒體傳播已進入了智能時代。手機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手機用戶都得以擁有了移動終端,這也大幅增加了在線音樂用戶的數量,也讓在線音樂成為了音樂傳播的主要形式。截至 2022 年底,我國網絡音樂用戶已經超過 6 億。在網絡音樂用戶中,高校大學生用戶是一個重要群體。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音樂傳播工具和載體都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讓音樂的共享成為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且用戶有了更大的消費主動權。在智媒時代,網絡音樂用戶以大學生居多,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社交與娛樂,他們使用流行音樂的行為呈現出非正式化、碎片化、娛樂化的顯著特點。這些特點也使得高校流行音樂的傳播向視聽化、碎片化、移動化轉變,逐漸發生了一些新的變革。
一、智媒時代高校流行音樂的傳播現狀
經過多年的商業模式的發展,現在的數字流行音樂產業已經進入了成熟期。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加,國內高校流行音樂市場用戶也在增加。大學生用戶的大規模增長,也促成了數字音樂市場的繁榮。在 2021 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已達到近 750億元的規模。這其中,主要的服務形式包括音樂單曲、音樂平臺會員、線上演出、數字專輯等。雖然據統計顯示,近些年數字音樂市場的發展呈現放慢的趨勢,但在整個音樂產業中仍是中堅力量,而且在可預計的未來也是音樂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當前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基本已達到飽合,后續的發展聚集于年輕用戶。騰訊和網易是當前國內市場上較大的兩個網絡音樂平臺,兩者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隨著短視頻娛樂形式的興盛,數字音樂的發展也呈現出視頻化的明顯趨勢。在數字音樂區域視頻化的發展態勢下,各個音樂平臺都在布局相關的業務。但目前看還處于轉型期,發展前景并不明確。而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也給高校數字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新的音樂時代的到來初見端倪。
二、智媒時代高校流行音樂傳播格局的新特征
在智媒時代,高校網絡音樂用戶占據了網絡音樂用戶的大部分比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高校流行音樂的傳播呈現出新的形式與特點,具體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一)智慧分享
經歷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很多傳統的音樂平臺已經轉型,不斷進行自我革新以適應智媒時代的要求。手機與平板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常見終端,讓高校網絡音樂用戶擁有了更多自由分享和表達的能力。現在很多網絡歌手,都會把自己的音樂小樣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形成影響力后再進行后期的推廣。過去需要復雜的制作、宣傳、包裝、銷售等環節,在互聯網音樂平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簡化,獨立音樂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賬號,便捷地在平臺上分享原創歌曲,供用戶進行選擇。而對于大學生用戶來說,也不僅僅是被動地聽歌,可以以用戶的身份進行評價、傳播、分享。大學生用戶聽歌的行為不再是一種個人的行為,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與網友分享欣賞歌曲的體驗,發表自己的感受。因此,滿足高校用戶的需求發展為以大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高校流行音樂的傳播更加強調個性化與即時化,竭力達到使高校大學生在任何時間和地方都能實現音樂消費的效果。網易云音樂就因其創新功能的實現而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音樂社區平臺的運營者,而且其用個性化推薦的主打功能,培養了一大批大學生年輕用戶。在網易云平臺上,大學生用戶可以實現人際互動,找到有認同感的音樂社區加入。在音樂社區交流中,可以實現大學生個體與群體的交流,實現網絡與現實社會的交融。
(二)技術賦權
在智能媒體時代,媒體平臺已經不再是由唱片公司所獨占,普通用戶也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由于多種智能技術的出現,音樂創作的專業性不再成為音樂創作的限制門檻,普通人也可以憑借相應的軟件、技術、平臺而成為音樂創作人,像作曲軟件可以自動地給旋律配樂,全民 K 歌等手機 App 更是可以智能化地對錄音進行編輯與修改。操作熟練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利用一部手機進行一首簡單歌曲的制作,可以預見如果技術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甚至可以將歌曲的制作達到精良的水平。過去普通人進行配曲演唱最常見的方式是利用卡拉 OK 系統,但現在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通,大學生不再熱衷于去KTV 唱歌,而選擇用全民 K 歌等手機 App 進行錄制,并在相應的平臺上傳,與網友交流互動。而音樂社交平臺更是讓這些大學生的歌唱作品與專業歌手的作品一樣被網友欣賞,并且評價互動。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音樂天賦的大學生的作品也能被大家熟知、傳播,甚至成為人們眼中的草根明星。全民 K 歌打造的唱臺平臺,可以綁定微信和 QQ,無形中借助這兩個大型社交平臺來進行音樂的推廣。一些綜藝節目也借助這種全民參與音樂創作的熱潮,選取草根歌手與專業歌手合作完成歌曲,將過程錄制成綜藝節目。這個節目也得到了大學生網友的熱捧,收視率火爆一時。不可否認,隨著技術的進步,一些大學生借助技術的力量,讓自己的音樂天賦得到了發揮,創造了新的商業價值和人生價值。
本文系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發展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 :JKU100159)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