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源 李前進
【內容摘要】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方式和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這種改變有助于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但與此同時,教育傳播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反饋,教育傳播方式方法不足,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亟須提升對融媒體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此,本文從教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三個角度展開討論,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進一步研究融媒體與教育創新的作用關系,以期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融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 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信息時代的到來伴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單一傳統的媒體已然不能滿足信息傳播的需求,融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格式,它的出現無疑將成為時代潮流。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進行分析,并對教育傳播的方式、內容和傳播理論進行研究。
一、融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理論闡釋
(一)融媒體的界定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媒體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美國學者普爾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術》中將媒體融合定義為各種媒介所呈現的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它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聯網運營商,并充分整合人力資源、內容和廣告具有相似性和互補性的各種媒體。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和傳播,“媒體融合”是一個隨時變化的概念,是隨著信息技術進步而出現的新興技術在媒體中顯示的媒體集成的新狀態。“融媒體”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整合信息傳播格式,并帶來更加規范、更具有規模效益的媒體形式。目前所處大數據時代下,所有行業的信息處理與傳播都有了變化,媒體融合也不僅局限于新聞傳播領域,更是滲透到了各行各業。
融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形式,實現了人力、內容、宣傳等工作的整合,構建了“資源整合、內容整合、宣傳整合、利益整合”的全新媒體宣傳理念。不同于中小學,高校學生群體與媒體傳播緊密相連 , 在“媒體融合”時代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對教育傳播的有效性進行提高和創新是十分必要的。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基本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旨在將正確、科學的思想傳播給高校群體,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社會主義理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外界的影響下,有必要根據需要進行更新和調整,以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內涵式發展需求。
(二)融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緊密相關 , 這一重要理論為探索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措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的高級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級社會關系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容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是相對應的。“人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 教育最終要解決的是人的發展問題。”在媒體融合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現如今,融媒體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關系并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整體發展。
二、融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融媒體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范圍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通過教育者授課、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大多只考慮信息傳遞,而忽略了教育環境和受教育者的真實反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通,極大地阻礙了信息的傳播,傳播效果差。融媒體的誕生打破了教育空間和時間,使教育者傳播信息的空間和時間不再固定。過去,思想政治教育是單向的教育,思想政治教師通常集中在有限的教室環境和持續的時間內進行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成果。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教育者逐漸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真正滲透大學生的思想進程,以取得切實的成果。只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并適應媒體融合,通過在線互動交流,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時不再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才能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二)融媒體優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可以利用媒體來使思想指導更接近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從前要求教師必須對基本的教學方法保持權威,而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單向灌輸模式已不能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狀態發生了變化。融媒體改變了教育者傳統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信息和互相啟發方面是平等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立且統一的......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2&ZD00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項目編號:2020SJZDA14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隊伍建設項目(教思政函〔2022〕2 號)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