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軍 楊詩雯 陳逸君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傳播和國際傳播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傳播發展的未來進路。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灣區傳播;國際傳播
粵港澳大灣區(簡稱“灣區”)作為全球第四大灣區,被賦予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的重要功能。鑒于灣區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同時又擁有共同的粵語文化背景,灣區要承擔和履行好國家賦予的重要職能,服務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布局,成為經濟增長引擎,灣區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是前提,而媒介和傳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 灣區傳播至少具有雙重面向:首先,它是面向灣區內部的區域傳播;其次,是作為整體的灣區面向全球的國際傳播。前者需要通過建立灣區內部的有效傳播系統,以形成灣區共同體;后者則面向國際社會,塑造區域的國際形象和競爭力。兩者的相融相促是構建灣區傳播完整體系,助力灣區功能和相關定位實現的前提。本文將分析灣區內部傳播和國際傳播的現狀與問題,提出灣區傳播發展的未來進路。
一、打造灣區共同體:粵港澳區域傳播系統的構建
灣區傳播的第一個面向是灣區內部的區域傳播。粵港澳三地的傳媒高度發達,在國家層面出臺規劃綱要之后,灣區區域傳播系統從基礎設施到業務層面加速融合。同時,作為傳播的一部分,區域文化交流日趨活躍,為打造灣區共同體持續發力。
(一)交通通信基礎設施逐步優化基礎設施是區域傳播系統一體化的前提和條件,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在灣區傳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9 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灣區區位優勢明顯,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形成,信息基礎設施正不斷優化提升。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的逐步優化為區域內外的聯通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活力,對于灣區傳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一小時交通圈”和“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加速推進。以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為主 , 灣區軌道交通網絡的內聯外通不斷完善。近年來,廣州地鐵從單一地鐵線網發展為全制式、灣區全域覆蓋。灣區不斷優化樞紐路網的結構 ,提升互聯互通靈活性。灣區內在建的廣州向東、西兩個方向 350 公里時速高鐵——廣汕高鐵和廣湛高鐵未來都要經過廣州中心城區 , 將把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火車站改造為高鐵站并與城軌、地鐵高效銜接起來。香港和澳門逐漸融入了全國的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體系。目前 , 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 2500 公里 ,其中高鐵里程 1430 公里。預計到 2025 年 , 灣區鐵路( 含干線和城際鐵路 ) 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 4700公里 , 全面覆蓋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 , 灣區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 1700 公里;遠期到 2035 年 , 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 5700 公里 , 覆蓋 100% 縣級以上城市。
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灣區基本建成光纖網絡、移動通信基站、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為重點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同時正積極推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支撐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布局了大數據中心、5G 通信、IPV6 網絡與高速光網建設,建成了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國家基因庫等 8 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推動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在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跨境數據實驗平臺,對跨區域、跨制度數據傳輸模式進行了實踐探索。這些都為灣區信息基礎一體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灣區媒體融合實踐持續推進
隨著灣區傳播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灣區的媒體交流互動頻繁,融合實踐持續推進。
1.融合研討和倡議先行
2019 年 5 月 19 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倡議書》在廣州發布。倡議書提出,灣區媒體要搭建有效平臺,堅持創新驅動、技術賦能,加快推動傳統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不斷探索創新媒體間協同合作體制機制。2021 年 5 月 14 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融合研討會在珠海舉行。本次活動以“融通灣區珠聯璧合”為主題,高校學者、央媒專家同灣區20 多家媒體負責人一起,共商媒體深度融合大計,共謀講好灣區故事良策。
2. 成立媒體合作聯盟
2024 年 1 月 17 日,由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廣東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在香港宣布正式啟動。媒體聯盟旨在搭建粵港澳三地媒體交流合作平臺, 助推灣區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一流人文灣區,彰 顯媒體新擔當新作為。
3. 面向灣區的傳媒機構相繼成立
2022 年,廣東廣播電視臺粵語頻道(即南方衛 視)升級調整為大灣區衛視,南粵之聲廣播頻率升級 調整為珠江之聲。廣東廣播電視臺將以大灣區衛視為 支撐,以電視端聯接港澳,通過制作一批高品質的新 聞、綜藝、電視劇、紀錄片等電視欄目,與港澳的媒 體開展交流與合作,講好中國故事。2023 年,深圳 廣電國際傳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以深圳衛視 電視欄目《直播港澳臺》團隊作為班底,整合集團涉 外相關業務資源,多措并舉構建國際傳播多元化業務 格局。未來,中心將立足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打造 3 大內容品牌,即深圳衛視 《直播港澳臺》系列新聞節目、全媒體新聞品牌“直 新聞”和英文矩陣號 Shenzhen Channel。
(三)區域多元文化交流互鑒
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 粵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化同源、人緣相親。多年來, 灣區內部始終積極進行文化互動,交流互鑒更為深 入和頻繁,構成了廣義傳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以嶺南文化為紐帶開展交流活動
三地搭建文化產業展會、論壇、藝術節等多種 形式的交流合作平臺,形成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 促進資源信息共享與合作,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粵 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已成功舉辦 3 屆,灣區 11 城 每年以藝術之名集結,在灣區掀起文藝風潮;深港 澳共同舉辦“灣區云和聲——深港澳阿卡貝拉菁英 交流藝術周”系列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增進灣區的 文化交流;廣州文交會、香港書展、澳門藝術節等 眾多文化活動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合力展現灣區 多元的文化內涵與人文魅力。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