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順 蔡政豪
【內容摘要】本文立足空間生產及空間敘事理論,從嶺南獨特的空間元素切入,分析南方空間在敘事層面上發揮的背景鋪設、族群交融、精神表征和主題深化等方面的作用,并全面揭示其與地域文化、社會變遷、個體經驗的復雜互動關系,成為灣區傳播的重要場域。
【關鍵詞】南方影視;空間敘事;空間表征;灣區傳播
南方影視作為中國影視版圖的一個重要構成,其肇始可追溯至 20 世紀之初。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市場的逐步開放,嶺南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優勢,開始在影視生產上展現出顯著的活力。從最初以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為主的影視作品,到如今多樣化、市場化的影視產品,南方影視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在當前南方影視藝術的研究進程中,題材創新、技術應用、市場拓展、文化傳承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而空間敘事的重要性也已成為研究者不可忽略的焦點,在整個南方影視的敘事結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理文化的多樣性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景觀,而這些景觀的選擇與展示不僅僅是敘事過程的組成部分,更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它們關聯著觀眾的具身感知和情感形成。嶺南地區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社會環境為影視作品提供了獨特的空間背景。通過空間敘事,創作者能夠更加深入地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特色,加強故事的情感表達和視覺沖擊力。通過城市景觀的描繪,可以反映出大灣區現代化進程中的變化;通過鄉村風光的展現,則能夠傳達對傳統價值的懷念和對自然和諧的向往。空間敘事不僅增強了南方影視作品的地域性和時代感,也使其在藝術表現上更加豐富和立體,成為灣區傳播的重要場域。
一、南方影視的空間轉向
南方影視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影視藝術在地域化進程中的一部鮮活編年史,其脈絡可以從萌芽、初步發展、產業集聚與戰略規劃、快速發展與品牌塑造,直至融入大灣區與產業升級等階段進行詳盡梳理與剖析。南方影視的快速發展植根于改革開放的沃土,借助經濟特區的制度優勢和文化開放的前沿地位,南方影視作品率先響應社會變遷,真實反映了南方地區在市場化改革中的生活場景與人文風貌。此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公關小姐》《外來妹》等電視劇,以其鮮明的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在全國范圍內樹立了南方影視的初步形象。隨著時間推移與產業環境優化,南方影視產業進入了產業集聚與戰略規劃階段。政府層面的戰略引導與政策扶持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如佛山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南方影視中心”戰略,整合資源,吸引投資,推動影視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為南方影視業的規模化與專業化奠定了基礎。“依托以廣東為核心區域輻射整個嶺南地緣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以類型化敘事模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展現南方特有的歷史與文化,弘揚南方獨特精神的一種影視類型。”在文化地緣學與政治意義的雙重加持詮釋之下,南方影視已然進化出更加豐富復雜的藝術內核和緊密聯合的人文價值鏈。
作為南方影視文化根源的大灣區是由時間的縱深與空間的廣度共同定義,在對灣區的時間縱深進行回顧的同時,灣區空間想象的多樣化展開必然也是不可回避的。南方影視作為一個獨特的在地文化現象,其對南方空間的表現與構建成為當前學術探討的重要轉向。依據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空間不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社會關系與文化意義的產物,是不斷被生產和再現的社會實踐場所。在此理論框架下,南方影視中的南方空間不僅指地理上的南方地區,更是一個充滿社會文化意涵和歷史脈絡的概念空間,它通過影視作品中的敘事策略得以生產和再現。在空間生產與空間敘事學的學術框架下,南方影視中的南方空間被賦予了復雜的社會文化意義:空間是由社會實踐生產出來的,它既是物質的,也是象征的,是社會關系的具體化和空間實踐的結果。南方影視通過特定的空間設置和視覺呈現,再現了南方地區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特色,從而在觀眾心中構建起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南方空間。
空間敘事這一概念最初源于對文學領域的探討,其中對空間在敘述中所扮演的角色、結構、作用以及受眾的接受方式進行了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在文學的藝術時空體里,空間和時間標志融合在一個被認識了的具體的整體中。時間在這里濃縮、凝聚,變成藝術上可見的東西;空間則趨向緊張,被卷入時間、情節、歷史的運動之中。時間的標志要展現在空間里,而空間則要通過時間來理解和衡量。”而與文學中的抽象語言空間不同,影視空間以具體的形象呈現,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聽覺和視覺感官。電影空間敘事的研究著重于理解電影本體的空間構成,包括空間的造型、結構、視角、維度、連接和聲音等視聽語言的形塑。在影視作品中,敘事空間不僅是物理環境的展示,更是故事講述的核心組成部分,影響著觀眾的情感體驗和對故事的理解。影視作品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是精心設計的故事場域,它們為事件的發生提供了物理層面上的背景。這些空間不僅定位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也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雅馬哈魚檔》在開篇使用 34 個鏡頭、將近 250 尺的膠片把廣州這個南方都市的文化心理風貌從一開始就淋漓盡致地展演出來,全景式地呈現了 20 世紀 80 年代南方城市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空間變化,街邊魚檔既是經濟活動的具體場所,也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空間體現,折射出開放政策下的個體覺醒與空間爭奪。在《雅馬哈魚檔》的故事中,魚檔不僅是劇中人物謀生和實現個人價值的經濟活動載體,更象征著那個時代社會空間和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革的微觀縮影。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明互鑒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影像責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AXW0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