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列電視節目《課本中的蘇軾》為例
危穎
【內容摘要】情感調動在誦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沉浸式誦讀方式有利于情感的調動和激發。本文以系列電視節目《課本中的蘇軾》為例,論述了沉浸式經典誦讀的形式,探究了沉浸式經典誦讀的情感調動過程。
【關鍵詞】《課本中的蘇軾》;沉浸式;誦讀;情感調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課本中的蘇軾》立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對蘇軾的詩詞作品進行二次創作,用沉浸式的朗誦方式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獨特審美,讓人們不僅感受到了朗誦的美,更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更使得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課本中的蘇軾》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打造的一檔系列電視誦讀節目,共12 集,選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統編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蘇軾的詩文作為誦讀樣本,蘇軾的詩詞文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嘉賓和主持人帶領同學們探訪詩詞所描述的場景,并對蘇軾作品進行分析講解和朗誦點評以及互動問答等,讓同學們沉浸式全方位地參與到經典作品的誦讀過程中。
誦讀是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即文字語言的音聲化。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音調的高低起伏變化展現聲音的音樂之美,傳遞作者的思想感情,屬于作品的二次創作過程。“作為一種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造性活動,誦讀是一種有聲的閱讀方式,更是藝術化的二度創作,它不僅僅意味著‘見字出聲’,更要求情緒飽滿、語言清晰、節奏分明、行腔自然,通過聲音表達文字、傳遞情感、溝通思想。”經典誦讀即代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的誦讀,我國的經典作品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經典作品誦讀,能讓人更好地去觸摸歷史,去感知理解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正如《課本中的蘇軾》節目所說:“用誦讀來傳遞語言音韻之美,以詩詞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一、沉浸式經典誦讀的形式
沉浸式誦讀主要通過體驗式、儀式化、互動式等形式,使朗誦者浸入經典誦讀作品的“意境”中,創造誦讀情境,激發情感和創作激情,在情景交融中進行誦讀實踐。
(一)體驗式
通過體驗和感受“身臨其境”地置身在經典作品所描繪的相關場景中,這個場景或為大自然,或為專門打造的創作空間,或為朗誦者腦海中設想的場景空間,這個空間是立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朗誦者調動觸覺、視覺、聽覺、味覺等多種感官親身體驗經典作品所描述的景色,直接感受情感、意境和境界,喚醒某種情感記憶,努力打通與經典作品作者的感受通道,創造一個共通的能量場,使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真實再現,并通過有聲語言去闡釋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課本中的蘇軾》第一集中,節目組走進了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品讀朗誦蘇軾的詩詞,三蘇祠是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主持人和嘉賓帶領同學們行走在三蘇祠,感受園內的每一株古樹名木,每一處場景,感悟東坡印記,不斷推進感官體驗的豐富度。蘇軾酷愛竹,曾說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三蘇祠種植了很多竹子,大家在三蘇祠的竹林中感受《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描寫的意象,在此情此景中朗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三蘇祠碑亭中,擁有“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嘉賓在《赤壁賦》碑文前給同學們講解《赤壁賦》,增加同學們沉浸式的體驗。
(二)儀式化
有關儀式的研究出現在人類學、社會學等不同的學科中。“儀式既不是物質范疇的事物,也不是存在于人腦中的觀念,而是付諸于實踐的一種行為,是一種特定的行為方式。”“儀式的一個主要結果是賦予符號對象以意義性,或者重新賦予這類對象以全新的表示尊崇的思想情感……參與儀式給予個體一特殊類型的能量,我將其稱為情感能量。”通過儀式化的朗誦,參與者在儀式中具有了情感能量,使朗誦更具感染力,沉浸式經典誦讀的儀式化有以下三個特征。
1. 展演性。儀式天然具有表演性的特征,表演性是指儀式的具象和意義需要借助表演呈現,文化內核通過表演而外化。主持人、嘉賓和同學們都是參與展演的人物。一方面,同學們的朗誦和嘉賓的示范朗誦,都突出了誦讀的展演性。尤其是嘉賓的示范朗誦,不僅展現了詩詞內蘊含的文化背景,也展現了嘉賓的文化風采,凸顯了儀式的權威性。另一方面,主持人在儀式展演過程中扮演著雙重身份:“情緒調動者”和“節奏把控者”,推動整個朗誦展演有序進行。
2. 程序性。通過賦予朗誦活動一定程序,使朗誦活動更加規范化,注重朗誦的禮儀,構建出朗誦的儀式感,使朗誦者對朗誦產生一種神圣感和莊嚴感,能更快地融入情境。《課本中的蘇軾》節目通過嘉賓和主持人出場環節、同學們朗誦、嘉賓點評、同學們與嘉賓問答互動、嘉賓示范朗誦等環節構建整個朗誦活動的程序過程。當嘉賓和主持人走到臺前,和同學們打招呼,這一開場程序使同學們產生一種渴望而積極的心態迎接誦讀活動,使同學們以更加投入的狀態參與誦讀活動。
3. 象征性。首先,朗誦地點的選擇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利于營造朗誦氛圍和朗誦的神圣感與秩序感。《課本中的蘇軾》節目組走進跟詩詞有關的景點,貼近大自然,走進學校,貼近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感,創造更加輕松和自由的氛圍。《課本中的蘇軾》第十二集,節目組選擇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雷波中學的操場上錄制,群山環繞,云霧繚繞,景色優美,創造了獨特的朗誦環境,給予朗誦以獨特的儀式,使同學們在大自然的場景中得以放松,在大自然中感悟、感受、體會。其次,朗誦場域內的符號都具有儀式的象征,這些符號構建出朗誦的神圣氛圍。場域內的符號主要包括舞臺、道具等,比如節目現場搭設的學生座椅與嘉賓和主持人的桌椅形成環形,構成了集聚型的氛圍……(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