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CGTN 相關實踐為例
遇千惠
【內容摘要】新時代,主流媒體開展國際傳播工作面臨新挑戰。本文分析了當前國際傳播環境的新變化,以 CGTN 相關實踐為例探究了新時代主流媒體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的新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主流媒體;國際傳播;CGTN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國際傳播工作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黨的二十大和 2023 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對國際傳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傳播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擘畫了新時代我國國際傳播工作的新藍圖,主流媒體應以此為指引和遵循,敢于直面因國際傳播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勇于探索國際傳播工作新路徑,不斷開創國際傳播工作新局面。
一、新時代國際傳播環境的新變化
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在此大背景下,國際傳播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元化的傳播主體
傳統的國際傳播主體包括政府、媒體、智庫、大型企業等。政府是國際傳播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通過外交、文化交流、貿易等方式進行國際傳播;媒體是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等;智庫是以學術創新和交流的方式推動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大型企業通過自己的傳播團隊或公關團隊,負責與消費者、投資者、合作伙伴等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等數字媒體的普及,非政府組織、公民個體和虛擬主體等與傳統國際傳播主體一道,構成了國際傳播的多元化傳播主體,這使得國際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個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國際傳播,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國際會議、發表文章等方式;虛擬主體則包括網絡紅人、微博大V 等,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和粉絲數量進行有效的國際傳播。
(二)互動性的傳播方式
當前的國際傳播不再是單向的灌輸式傳播,而是雙向的互動式傳播。受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參與到信息傳播過程中,使得傳播效果更加實時、精準。在國際傳播中,互動性的傳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利用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臺,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回答問題、發表評論、分享觀點等。二是通過在線調查和民意測驗方式,了解受眾對某一話題或事件的看法和態度,從而與受眾進行互動和交流。三是通過在線論壇、網絡研討會、視頻會議等虛擬社交活動,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和交流,討論某一話題或事件。四是通過點擊廣告、填寫表單、參與競賽等互動廣告方式,吸引受眾參與和互動。上述方式既可以增強國際傳播的效果和受眾的參與感,也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饋和行為進行優化和調整,以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需求和文化差異。
(三)微觀化的傳播內容
隨著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受眾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分散,他們更傾向于接收簡短、有趣且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因此,國際傳播的內容也變得更加微觀化,以適應受眾的需求。微觀化的傳播內容注重傳遞能夠觸動人的細節和情感,以微觀故事、個人經歷、情感表達等方式,增強受眾的代入感和共鳴感。具體而言,一是通過講述具體、生動的微觀故事,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增強情感共鳴。例如,通過講述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等。二是通過分享個人經歷和感受,與受眾建立情感聯系和共鳴。例如,通過分享一個旅行者的見聞和感受,傳遞不同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碰撞和交融。三是通過情感表達的方式,傳遞信息和觀點。例如,通過表達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熱愛和情感,增強受眾對該國家或地區的認知和好感度。微觀化的傳播內容更加符合現代人的信息接收習慣和需求,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傳播生態。
(四)共通互融的傳播理念
新時代,國際傳播不再是各自為政,而是越來越注重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的共通互融。具體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差異,不強求一律,而是注重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二是強調人類共同點和普遍價值,通過尋找共同點和共鳴點,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比如,通過關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如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理解和包容。三是倡導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的共存和交流,通過互相學習和借鑒,促進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互融和共通。比如,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藝術展覽等,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互融和共通。四是推動全球治理。通過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共同發展和繁榮……(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視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