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 許穎
【內容摘要】新媒介深度融入鄉村教育成為城鄉教育互通共融的基礎,同時又重塑了鄉村教育的生態格局。本文以西部鄉村教育主體為研究對象,在媒介可供性的框架下探討新媒介的嵌入給西部鄉村教育帶來的變革。在技術維度上成為教育實現的基礎,在資源維度上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關系維度上加強東西部和城鄉聯系,優化師生關系,在信息生產維度上讓鄉土文化教育回歸,從而實現西部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教學模式的更新,最終重構西部鄉村教育的場域。
【關鍵詞】新媒介;媒介可供性;鄉村教育;鄉土文化
在媒介化社會的基礎性背景下,媒介成為促進鄉村教育發展不可忽視的技術因素。新媒介與鄉村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將深刻變革鄉村教育的生態。疫情期間新媒介在鄉村教育實踐中發揮的顯著效用,既保障了教育實踐的在線進行,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教學場景,更為新媒介深度嵌入鄉村教育提供了契機。尤其對于西部鄉村教育中存在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觀念老舊、資源配置相對失衡等問題,通過新媒介與西部鄉村教育深度融合可有效促進西部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創新和教學水平的提升。以往關于西部鄉村教育中新媒介的研究更重視其作為技術平臺實現鄉村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基礎作用,而媒介技術的接入普及只是西部鄉村教育平權實現的前提,只有西部鄉村師生進入并參與數字化生活才能真正享受數字紅利。因此,本文從強調主體與技術互動關系的媒介可供性框架探討新媒介在西部鄉村教育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對西部鄉村教育生態格局的重塑。
一、研究現狀與媒介可供性理論
(一)研究現狀
當下對新媒介與西部鄉村教育的研究大多在鄉村教育研究整體視域下展開。
首先,既往對媒介和鄉村教育話題的研究注重將媒介視為一種技術基礎,是教育資源的載體,注重媒介技術的基礎作用。例如在以“互聯網 + 教育”為主題的研究中,信息化技術和數字化資源對鄉村教育的推動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提到通過互聯網工具實現了優質資源的互通共融。把互聯網支撐的媒介作為一種資源共享和城鄉交流的平臺,是信息化和數字化教育資源傳播的關鍵技術。
其次,教育主體作為媒介的接觸和使用者,其媒介素養是媒介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因此媒介素養研究是媒介與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但在研究主體上卻存在較大城鄉差異。研究者對鄉村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成癮和鄉村教師的媒介接觸和媒介形象更加關注。而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思政教育成為研究重點,關注大學生在媒介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問題。例如有研究探討互聯網、智能手機娛樂化對鄉村青少年兒童的負面影響與引導策略;有從媒介對鄉村教師形象符號標簽化角度切入分析鄉村教師形象建構;有學者認為利用新媒介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再次,教育改革變遷的歷史也就是媒介技術演進的歷史。媒介的每一次更新都將帶來教育領域的巨大變化。多數研究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媒介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影響,或以“媒介化”為理論基礎提出分析教育媒介化的相關問題,缺少人機交互的具體認知。其中“教育媒介化”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該概念認為技術的促逼推動教育媒介化,重構了傳統教育場域,強化了物質性媒介在教育中的作用。但媒介化教育的變革引發的儀式感的解構、教師權力的消解等問題也應被重視。還有學者選擇從媒介化視角探析“云課堂”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根本影響。
既有研究或是將媒介等同于互聯網等操作性較強的技術,媒介的變革性力量沒有被充分認識到;圍繞鄉村教育主體的媒介使用行為進行探究,論述在鄉村教育領域主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其主要凸顯了人機關系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從宏觀層面強調制度化的媒介邏輯如何影響教育。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要么缺少對媒介賦能鄉村教育這一主題的討論,要么忽視從中觀層面探討媒介與西部鄉村教育實踐的聯系。因此本文擬從媒介可供性的視角來探討媒介賦能與西部鄉村教育的關系。
(二)媒介可供性理論
“可供性”概念最早由美國生態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指生物在物理環境中潛在的各種行動的可能性,它源自主體對效用的主觀感知與技術的客觀品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后被引入中國傳播學領域并延展出媒介可供性的研究框架。媒介可供性理論主張媒介為使用主體提供的各項資源和功能,為其行動創造可能性。在國內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都基于潘忠黨的解釋框架進行相關研究并廣泛應用于社交媒體的研究中。例如立足“技術—文化共生論”分析新聞學新范式,或探究社交媒體賦權下的各種網絡文化現象。也有從產業實踐層面出發研究,如喻國明在媒介可供性視角下探究新媒體技術觸發“四全媒體”產業發展的多種媒介效能和分析建立在“可供性”基礎上的直播媒介邏輯在商家認知競爭中的作用。但也有不拘泥于此的研究,如彭蘭的《新媒體技術下傳播可供性的變化及其影響》,從權力維度、空間維度、時間維度、資源維度、關系維度等拓展細化新媒介技術的可供性帶來的變化。同時也有學者著眼于新的解釋維度,如王海燕等人在《數字新聞的時間可供性:一個研究框架的提出》中將“時間可供性”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論中。在本文關注的領域內,多數研究集中于利用媒介可供性理解和分析行業傳播邏輯,凸顯媒介的技術特性與功能,缺乏從人與媒介互動角度出發的探討,但實際上媒介價值在與人的動態交互中實現,這構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礎。
從媒介可供性理論看,人與技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關的,人類相關實踐的達成以人與技術互動為基礎。媒介本身具備的功能為西部鄉村教育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教師、學生接觸媒介并利用媒介開展教育,從而達到傳播或接受教育的目的,這就體現媒介的可供性……(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元宇宙視聽傳播中的文化癥候與陜西的政策應對研究”(項目編號:2022M09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郭棟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許穎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