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的學術計劃比較研究
柴如瑾? 閔瑞
【內容摘要】本文使用美國大學課程專家麗莎·拉圖卡和瓊·斯塔克提出的“學術計劃”(Academic Plan)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文學碩士為研究案例,對比二者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編排、培養對象、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效果評估和項目調整等方面的主要特點、模式及問題,以期為完善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的學術計劃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學術計劃;研究生教育
高校作為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一方面為我國培養了大量新聞傳播人才,另一方面面臨著培養目標模糊、教學理念落后、課程與實踐脫節、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等來自政府、社會和市場的質疑。
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 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對新聞傳播業界的影響已經從物理技術上升到傳播流程的多個環節,帶來了媒體交互即時、社交途徑多元、網絡空間延展等諸多變化。從 2014 年 8 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到 2020年 9 月《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國家從戰略層面不斷深化全媒體傳播體系改革,不斷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不斷強調“要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
在此背景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于 2010年正式設置,以更好地滿足新聞與傳播實踐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2018 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簡稱“新時代高教 40 條”)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其中包括“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按照《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規劃目標,到 2025 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這意味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將成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渠道。
上述社會文化背景及教育環境的改變,無疑給我國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帶來嚴峻挑戰,也倒逼新聞與傳播類專業的教學方式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如何改革授課內容與授課方式,如何 健全產教融合培養機制,如何使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銜接更加緊密,等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破解。
本文使用美國大學課程專家麗莎·拉圖卡(Lisa R. Lattuca)和瓊·斯塔克(Joan S. Stark)提出的“學術計劃”(Academic Plan)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對強調“實踐導向”的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學術計劃展開比較研究。具體案例分別選取武漢大學的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MJC)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碩士(MJ),分析并對比二者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編排、培養對象、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效果評估和項目調整八個學術計劃要素方面的主要特點、模式及問題,透視我國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的經驗做法與問題不足,為完善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的學術計劃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參考。
一、概念界定
(一)專業學位
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或稱職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性學位(科學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旨在通過高水平的專業訓練從而達到一定的水平,具有從事某種專門職業業務工作的能力,并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這一概念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指強調職業性的應用型專業教育;二是指本科層次以上(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教育,包括頒發專業學位、側重培養應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
我國的專業學位探索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紀 80年代,當時在借鑒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學位多樣化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開始人才培養類型多樣化的試點,工程碩士、醫學博士、金融碩士、法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建筑學碩士、教育碩士等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試點先后開啟,培養直接面向實際應用部門的專門人才。1992 年 12 月,原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改革研究生培養規格和類型單一的狀況。碩士生教育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發展多種規格和多種類型尤其是應用人才的培養,加快專業學位的試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允許按照專業學位類型授予學位,這是我國學位制度的一次大的突破,也是歷史性的突破。此后,我國專業學位不斷發展,專業學位教育種類不斷增多,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培養對象和學習方式也從在職人員非全日制攻讀逐步擴大至應屆本科畢業生全日制攻讀。到 2020 年,我國已設置了 47 個專業學位類別,共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5996 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278 個,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行業產業。
基于我國專業學位發展的大趨勢,以及新聞學和傳播學互相融合的學科基礎,2010年,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JC)正式設置。 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2010 年發布的《關于印發金融碩士等 19 種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中,明確了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現代新聞傳播理念與國際化視野,深入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高層次、應用型新聞傳播專門人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規模逐步擴大,到 2022 年,全國已有167 所院校招收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基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為例”(項目編號:2022YJJG13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柴如瑾系光明日報社主任編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閔瑞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二級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