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峰? 王一迪
【內容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急需大量專業人才。中央廣播事業局和各地方廣播事業局采取成立培訓班、建立專門學校等方式,培養了一批技術、播音、收音、編輯、新聞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員。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是我國廣播電視教育培訓的開端。我國廣播電視教育從技術培訓開始,擴充至播音、外語、新聞等各方面,這與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重裝備、重技術的特點息息相關,也與國家政治經濟形勢和黨的教育政策密不可分,為當前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教育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廣播電視教育;北京廣播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播事業迅速發展,并于 1958 年開辦了電視事業。雖然“中國的廣播電視人才培養萌芽于 20 年代末期”,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播事業隨著事業的迅速發展急需大量專業人才。面對人才短缺的情況,中央及各地各臺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不同性質的教育與培訓。1954 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的創辦是我國廣播電視教育的開端。趙玉明、王云鵬和龍耘、胡智鋒和劉俊、王文利、殷琦等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對中國廣播電視教育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研究,對中國廣播電視教育的分期、特點、經驗等進行了分析。其中對我國早期廣播電視教育與培訓的敘述和闡釋,基本圍繞北京廣播學院前身,即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及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展開,對全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背景,尤其是各地方廣播電視局臺所進行的培訓著墨不多。實際上,廣播電視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體現了一個時期內全國政治形勢、經濟發達程度、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社會教育文化水平等。本研究從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狀況入手,對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的教育與培訓情況進行總體分析,探討 1954—1966 年我國廣播電視教育的特點與經驗。
一、我國廣播電視教育發展的脈絡與版圖
(一)發展脈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全國廣播系統根據工作需要,積極開辦廣播電視教育和培訓,培養技術、傳輸、錄音、錄像、燈光、音響、美工、化妝、服裝、制片、編輯、播音等廣播電視業務所涉及的各方面所需的專業人才。1954 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廣播電視教育事業拉開序幕......(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 2019 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 70 年新聞傳播史 1949—2019”(項目編號:19ZDA320)、2021 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民國廣播史史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1BXW1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劉書峰系中國傳媒大學編審,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有聲媒體中心研究員;王一迪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