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倩? 呂山
【內容摘要】中國生態文明故事是中國故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情感要素的共情式傳播與中國生態文明故事有著顯著的適配性,因此成為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國際傳播的“破局”思路。本文以共情傳播為理論視角,通過構建“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對外共情傳播體系模型”,提出秉持“生態命運共同體”和“文化間性”理念、基于共情因子挖掘共情中介物,和以受眾為中心進行共情敘事與傳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共情傳播;國際傳播;傳播模型
生態治理是全球發展的重要議題。近些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積極行動,在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節約能源資源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國家戰略目標在改善民生福祉的同時,也彰顯出中國作為世界負責任大國的智慧、價值與擔當。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就是要向國際社會宣介我們的生態文明思想,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與成果,傳播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和積極成效,這對我們爭取國際輿論認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和成效在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仍未得到充分的認可,這一方面有西方媒體慣有的意識形態對立和媒介話語霸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我國在海外傳播力度不夠、傳播思路或策略運用不當,導致跨文化傳播效果不佳的因素。
在中國不斷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推動共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新階段,急需找到突破價值偏見和文化差異,融通中外情理,以促成中國生態文明故事抵達人心的國際傳播方案。作為一種訴諸情感共享,能夠引發不同人群間情緒、情感共鳴的傳播理念,共情傳播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文引入共情傳播相關概念和理論,在總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與共情傳播適配性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對外傳播現狀,嘗試為中國生態文明故事的國際傳播提出新的傳播思路。
一、共情與共情傳播
共情 (empathy),也被稱為移情、投情,是“個體基于對另一個人情緒狀態或狀況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應 , 這種情感反應等同或類似于他人正在體驗的感受或可能體驗的感受”。共情發生的過程本質也是人際傳播進行的過程,是兩個個體系統間,以承載情緒、情感的多種符號文本為媒而進行的信息互動,可見共情與傳播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我國國際傳播教育的歷史演進與未來展望”(項目編號:CUC230D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雪倩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通訊作者呂山系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