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萬榮春,來自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我分享的題目是《在時代江海里乘風破浪》。弘揚教育家精神,我體會到,老師要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信念是帆,人生是船航。

2012年,我從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yè),來到遼寧葫蘆島,進入渤海船院工作,已有十二年時光。我是浙江衢州人,當時選擇其實很多,留在一線城市就業(yè),也能到本科院校任教。之所以選擇遠在東北的渤海船院,最初的原因,就是我愛人工作在渤海造船廠。
剛入職時,我也有過迷茫,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但在適應過程中,我找到了讓我堅守的理由和為之奮斗的方向。

雖然學校地處東北小城,但主要為裝備制造業(yè)培養(yǎng)人才,更有不少人參與航母、核潛艇這些大國重器的建造中。全國10大軍工造船廠的技術骨干,我們的畢業(yè)生占40%。他們?yōu)榻ㄔO工業(yè)強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保障。
渤海船院前身為創(chuàng)建于1956年的431廠工人技術學校,431廠就是渤海造船廠。

在那段崢嶸歲月里,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1號”在渤海造船廠試樣、開工、啟航。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一年刮兩次七級大風,一次刮半年,冬天寒風刺骨”的葫蘆島上,隱姓埋名30年。中國核動力領域的奠基者彭士祿,也對葫蘆島有深厚情感。2021年,彭士祿夫婦的骨灰在渤海灣葫蘆島海域撒入大海,這里是他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
黃旭華老先生是我交大的校友前輩。前輩們讓我肅然起敬,他們的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無論是船廠,還是學校,堅守于使命,奉獻于國家,無愧于時代,就是我們奮斗的價值所向。
我經常對自己說,從工科博士到職業(yè)院校當老師,我來對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我們需要為國家、為時代、為未來做好人才培養(yǎng)。

我不太會教書,就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教學方法,從老教師那里學習經驗。為了讓學生們課堂上盡量靠前坐,我琢磨出“后排提問法”,還有“前三分之一得優(yōu)法”等課堂管理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我希望,我面前的每一個學生,不僅學好專業(yè)知識,更要強化人生擔當。我引入課程思政,講述黃旭華、彭士祿先生的故事,致敬李薰、師昌緒大師的成長。我對學生說,“你們正逢盛世,將來一些人會參與到大國重器的建造中,倍感榮幸要從現(xiàn)在做起。”
我說這些話的時候,伏案的同學們坐直了,眼神變得很亮很亮。這一幕,讓講臺上的我,也非常難忘。是的,明天的大國工匠就坐在今天明亮的課堂。每一堂課,都值得我們最用心地去講。

以前從985高校、重點實驗室出來,來到渤海船院。科研條件和氛圍的落差,也讓我有過失望。那時候,學校還在望海寺老校區(qū),設備老舊,學生實習實訓條件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學校不斷發(fā)展,相繼獲批“國家骨干校”和省“雙高”建設項目。我作為分項目負責人,在實訓基地建設中迎難而上。實訓項目與企業(yè)無縫對接,學生技能水平明顯提升,從2014年起,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獲個人一等獎15項,團體一等獎4項。

一個人能走快,一群人能走遠。我開始組建科研團隊。2016年,建立高強鋼研究中心,結束了材料系沒有科研團隊的歷史。2019年,建成國家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團隊從無到有,發(fā)展到16人,學院在金屬材料方面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由弱變強。
2020年,在推進材料檢測中心認證工作中,我們資金不夠,又發(fā)生新冠疫情,有老師想放棄,但我沒動搖,我堅信這件事能服務于學校發(fā)展和老工業(yè)基地振興,我們編寫近千頁文件,歷時1年8個月,最終通過國家CMA認定,填補了葫蘆島金屬材料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空白,為渤海造船廠等6家單位提供檢測服務。
回顧十二年職教生涯,我不僅在渤海船院留了下來,還扎根于職業(yè)教育的沃土,而且我們師生用成績回答了很多人的不解和質疑。我先后獲得市勞動模范、省優(yōu)秀教師和全國最美教師等榮譽,更重要的是,我獲得了思想的砥礪和精神的成長。

江海萬里長,燈塔在前方。今天的我,站在葫蘆島的海岸線上眺望,我體會到,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教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偉大的事業(yè)中,我們正朝著更加遼闊的征途,揚帆起航,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