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國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我體會到,我們職教教師應以深厚的專業素養和高超的技術技能,爭做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好老師。

一個小小的輪轂主軸,看似不起眼的工件,卻要用到多種高難度工藝,成品精度誤差不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就是這樣一個小工件,企業成品率只有50%,但在我們手里能做到98%。
30年實訓經歷告訴我,老師就得認認真真,實訓就得實實在在,決不能有一絲一毫糊弄。學生實訓,90分就是優秀了,但在企業生產中,90分就是殘次品。只有百分之百達標,才是生產需要的。

1990年,我從邢臺市勞動技工學校畢業后,考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習機械制造。三年后,在全國第一批拿到畢業和職業技能“雙證書”。
1993年,我到天津職業大學工作。那時,學校正在籌建金工實習場。幾年前,廠房已經蓋好了,由于沒人也沒錢,只好給人家做蛋糕廠。后來好不容易東拼西湊了20萬元,買了6臺普通車床,但是配套設施都沒有。

我不怕有馬無鞍,就怕越拖越難。我們搶時間,趕進度,缺啥補啥,一件一件自己動手做。安裝機床時,沒有天車吊,我們就人推肩扛。沒有工具箱,就用舊桌改裝。雖然臉上脫了皮,手上磨出繭,我把各個工種干了個遍,更加認識到,書本所學與實際操作相差較遠,技能經驗必須親手操作習得。
1996年一開學,我就挑選了10名學生,開始首批“雙證書”培養。

實訓教學沒得巧,關鍵要實功實做。我探索“產學結合”模式,把生產融入各個教學環節,課堂對標生產練,樣品當成產品做。
當年,在技能鑒定時,10名學生個個都是優秀,考評老師都驚呆了。

2003年,天津市舉辦首屆數控競賽,看到很多學校用的進口機夾刀具,再看著自備的手磨刀具,我心里沒了底氣。我強作鎮定,轉頭鼓勵參賽的三位學生“咱跟自己比,跟昨天比,只要更好就行了”。
沒想到,謝學浩、吳娜、陳振國一戰成名,用手磨刀具戰勝傳統數控強校,斬獲第一、二、四名。這一比,比出了學生的信心,也堅定了我的信心,好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

學生劉煒來自山區,剛來時沒什么信心,做事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一次見他在班里掃地,可掃過之后漏下一片紙屑灰塵。我勉勵他“真不錯,你能幫大家做事情!”見他掃得更起勁,我也拿起掃帚,給他做示范“你看,我們可以再細心一點,不留死角,既做得干凈,又節省體力”。
從那以后,劉煒做事越來越細致,不光地掃得干凈了,還會主動把材料、工具擺得整整齊齊,實踐能力也越來越出色。2012年他留校成為了我的同事,2014年參加全國數控大賽獲得第九名,我又勉勵他“你還可以做得更好”。2016年他繼續參賽獲得第六名,2018年參賽獲得全國冠軍。

學生的出色表現,更加堅定了學校做大做強機電專業的決心。2004年,學校將金工實習場和校辦工廠合并,成立機械工程實訓中心。中心企業化運營,掛牌成立天津市匯通儀器設備公司。我被任命為中心主任兼公司法人、總經理。
剛開始,教師只有我一個人。好在新招的老師有闖勁,愛學習。
我們就一起探索,踐行教、學、做一體化,以產養學、以產促學、校企一體,形成一套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

我們不斷總結經驗,編寫實訓教材12本,3次獲得教學成果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輻射全國職業院校。
我們堅持實訓就得實戰,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申請專利82項。我們自己創收,購置先進機床,改善教學條件,固定資產增值了2400萬元。中心成為學校工匠精神培育展示窗口,被授予工人先鋒號、教工先鋒號。

更欣喜的是,學生也在實戰中得到歷練。學生王警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一等獎,畢業后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作。入職不到半年,他在單位技能競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榮獲“航天技術能手”,單位領導表揚他“裝出來的東西,別人拆都拆不了”。
20年來,在歷屆天津市高職院校數控競賽中,超過60%的一等獎被我們的學生奪得。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創建了一支堅實能戰的教學團隊,培養出7名全國技術能手、16名天津市技術能手,25人榮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8人榮獲天津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2015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我們有了更大的平臺。
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在參觀我們中心時,得知那些手持風鎬挖地基,滿身泥漬洗機器的人,是我們中心的老師,還是全國技術能手時,連聲贊嘆。其實,這在我們中心是常態,老師們不管取得多大成績,初心從未改變。

2021年7月1日,我和我的學生,成都汽車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郭金鵬,一起作為全國模范教師代表,參加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大會,也是教育系統代表中唯一的師生檔。現在,我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都培養出國賽一等獎了。

回首從教30年,看到機床上毛坯變成品,學堂里少年成工匠,我覺得,自己這輩子干對了。我深切體會到,職業教育絕不是簡單直接的就業教育,而是內涵深刻的工匠教育。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國家既需要科研人員的研發設計,也需要能工巧匠的生產制作,更需要職業教育的接續奮斗。
我希望,和我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一起,擇此一事終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