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菲
【內容摘要】耳機是“聆聽”這一古老人類文化數字化的產物,青年的耳機依賴折射出這一群體獨特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重新審視與理解青年的耳機依賴,從媒介裝置的入射角研究耳機在正、反連接方面的技術調節作用和過程。研究發現,耳機依賴已經溢出了對于媒介“再現”功能依賴的范疇,演變成在由耳機集聚的媒介組合中的媒介實踐,青年的主體性也是在關系的連接和斷裂中被媒介建構和生成。這一結論有助于反思傳統的媒介素養理論,應以生成性媒介生態學為視角,走出媒介的表征和環境,對于突破當前青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瓶頸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媒介依賴;媒介素養;耳機;裝置;媒介生態
移動通信設備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使媒介化生存成為當代人的常態。耳機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媒介,既是手機最常見的配件,更是受年輕人高度歡迎的可穿戴媒介設備。在當下的數字生活中,耳機是“聆聽”這一古老人類文化數字化的產物。“戴耳機”越來越成為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形成屬于當代青年的“耳機文化”,更能折射出屬于這一群體獨特的態度及行為。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導的研究呼吁,全世界恐有超過 10 億年輕人因使用耳機面臨聽力受損的風險。此類健康問題的出現都指向一個年輕人長期深陷其中的習慣——耳機依賴。與此同時,青年群體的耳機依賴更加深刻地重塑了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情境。耳機作為一種媒介,不僅具有聲音精準傳導,還有聲音消減和隔絕的效果,這種正連接與反連接共存的媒介特性使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效果面臨許多新的課題。當耳機依賴愈發成為校園生活的常態,那么就個人層面而言,一個基本的問題是,當代青年應具有怎樣的“媒介素養”?已有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已經不能回應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有必要通過經驗研究回答耳機依賴對媒介素養意味著什么,立足于媒介前沿理論重新理解與審視耳機依賴現象,重新思考何謂媒介素養,進而為我國青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提供有益啟示。
一、媒介依賴理論與耳機依賴的先導研究
媒介依賴理論(Media Dependency Theory),又稱“媒介系統依賴論”,由美國學者德弗勒(MelvinDeFleur) 和 洛 基 奇(Sandra Ball-Rockeach) 于 1975年在《大眾傳播學緒論》一書中提出,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受眾與媒介之間的依賴關系。魯賓(AlanRubin)和溫德爾(Sven Windahl)通過實證研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依賴的效果。作為一個誕生于大眾媒體時代的理論,媒介依賴理論關注的是人與大眾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等的關系,認為受眾通過使用大眾媒體獲得特定滿足或者完成一定的目標,如果受眾缺乏其他替代性方式(或資源)完成由媒體提供的滿足或特定目標,就會對大眾媒體形成依賴。媒體系統連接了個人與社會,是“受眾—媒介—社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早期的媒介依賴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大眾媒體,或聚焦于媒介內容的“表征”取向,或聚焦于媒介功能的“功能”取向。隨著媒介系統中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的日漸融合和集成,媒介依賴的形式表現為網絡依賴、社交媒體依賴、手機依賴。在移動互聯時代,網絡依賴與社交媒體依賴也經由手機依賴而產生,同時本研究所關注的耳機依賴也與手機依賴有更加密切的關系。
手機依賴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萊文森(PaulLevinson)在其著作《手機:擋不住的呼喚》(2004)中對以移動互聯網為技術基礎的手機媒體使用進行了深刻分析。國外學界對于手機依賴的研究頗為豐富,主要集中在手機過度使用、不良后果和有效引導三個方面。國內關于手機依賴的研究幾乎與媒介依賴的研究同時于 2000 年后開始興起,受傳播學效果研究主流范式的影響集中于“問題—對策”框架中,研究者致力于對手機依賴進行測量,許穎(2012)、曠潔(2013)、陳婕(2021)編制了手機問題使用量表和手機依賴指數,用以對各種人群進行手機依賴程度的評估,孫黎(2016)結合青年受眾群體與個人的特點分析社交媒介依賴的變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賴存在的原因。
相較于總體上的媒介依賴研究和主流的手機依賴研究,關于耳機依賴的研究較少。耳機依賴往往被認為是附屬于手機依賴的,這與龐大的耳機使用人群的數量及當代青年耳機文化的流行顯然是不匹配的。一方面,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評判耳機依賴產生的心理動因。郭靜(2021)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發現,大學生耳機依賴現象的心理動因是為了緩解負面情緒、追求消極自由、獲得道德優越感等。另一方面,通過調查對耳機依賴造成的聽力健康問題進行測量并提出干預手段。朱 琳等(2019)通過對北京市朝陽區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健康干預實驗,對使用耳機對聽力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耳機依賴研究是否可以被手機依賴的研究所涵蓋?還是應具有其自身鮮明的特色?都是亟須厘清的問題.......(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的隱私風險及干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3BRK017)、山東科技大學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計劃項目“行政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項目編號:JKTD201805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