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數字出版研究綜述
秦艷華? 李一凡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了 2023 年國內數字出版領域的主要文獻,分析發現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數字出版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引發了與之相關論題的大量研究。歸納來看,研究熱點包括理論探析、應用探索、轉型升級、前沿聚焦、人才培養、安全治理、國際視野等方面;研究視角既包含理論層面的探析,也包含應用層面的反思;研究成果以描述與反思居多,實證分析較少。
【關鍵詞】2023 年;數字出版;研究熱點;綜述
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業快速發展,生產模式逐漸從“相融”轉變為“深融”,出版業已經累積了相當體量的數字化建設成果。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出版強國需要加快出版業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數字出版業態創新。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賦能,技術賦能需要技術與出版的深度融合。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版業將更加深入地應用這些技術,以提高出版效率和質量,同時拓展出版物的傳播渠道和消費群體。
2022 年底,隨著 ChatGPT 的火爆出圈,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數字出版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成為研究者普遍關注的前沿議題,引發了大量的討論。與之相關的,還包括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的版權問題、人才培養、出版機構的深度融合實踐以及其他國家的出版實踐、法律規定等。整體上看,2023 年數字出版領域的研究熱點既有對理論概念的繼續思考,也有圍繞出版深度融合和前沿技術展開的系列相關論題。本文選取 2023 年我國數字出版領域的相關研究,系統梳理研究成果,總結數字出版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
一、理論探析:數字出版理論概念與體系建設
當前,出版學學科建設受到黨和國家、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數字出版研究是推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議題。出版學科得以立足和發展的根基離不開對概念的界定。研究者指出,數字出版的屬性應為出版發展的“新階段”而非“新業態”,數字出版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出版內容生產智能化、出版內容管理去中心化、出版內容分銷“流量化”。數字出版打破了出版尤其是閱讀活動的匿名性,重構了出版各環節中的主體關系。從傳播范式層面講,數字出版使得出版由“撒播”轉向“對話”,出版由專業化行為逐漸轉變為日常生活化的數字實踐。現有研究已經從產業、讀者、數字敘事等不同視角界定了出版的概念。對數字出版而言,雖然這些視角有一定啟發意義,但在完備性、自洽性和調適性上存在不足,學界應參考成熟學科形成概念譜系和理論架構的方法,提煉數字出版的本質內涵,并深入探討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關聯概念,在鼓勵多元視角的基礎上構建概念共識。
2022 年 4 月 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圍繞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這一關鍵問題展開了系列深入探討,出版學科也不例外。在學術體系與學術話語的建設上,研究者提出數字出版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應從“元問題”出發,經歷“概念化—范疇化—理論化”知識建構過程。在溯清學術體系建設基礎和數字出版學術話語的內涵與外延的前提下,強化學術理論建構、完善研究方法體系、推動學術共同體形成等是建設中國特色數字出版學術體系的可行性路徑。并且,在數字出版理論研究中應注意堅守中國立場、采用新興方法工具、重視一線調查解決實際痛點等問題。
二、應用探索: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出版深度融合實踐
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蘊含文化自信、高質量增長、技術賦能‘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發展”。數字出版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能夠為文化強國建設和數字文化消費注入新動能。但數字出版產業統計工作難度較大,明顯滯后于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本身。為客觀反映數字出版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在新近的研究中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并利用熵值法進行測度,結果表明:2011—2020 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協調發展水平呈“W”形上升態勢,且貢獻率最大;開放發展水平和創新發展水平波動起伏上升;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且具有慣性;共享發展水平連年平穩提升。
數字出版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也有研究者指出數字出版業呈現出“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市場格局,“贏家通吃”的壟斷行為加劇了數字出版行業分化,數字版權與價值認證體系亟待完善,同時面臨技術交融、行業脆弱性上升等風險。出版業融合發展存在出版主體數智化融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出版物數字化融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出版業融合發展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基于歷史和國際兩個維度,出版強國應以產業維度、事業維度、國際維度、歷史維度四方面為考量標準,從強產業、強事業、強對外傳播三個維度實現出版強國的戰略目標。具體到高質量發展語境下數字出版業的發展,研究者從多個視角指出了可行性路徑,包括完善數字出版業頂層設計,構建數字出版行業反壟斷治理的法治體系、組織體系、技術體系和制度體系等戰略路徑,延展數字出版業發展空間,重塑數字出版業生態格局,建設數字出版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等.......(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北京師范大學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出版業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秦艷華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一凡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