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傳媒經濟文獻綜述
王欣羽? 丁漢青
【內容摘要】當下人的生存走向全面媒介化的社會背景為傳媒經濟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考。本文認為,2023 年傳媒經濟研究主要可以分為行為經濟視角、產業經濟視角和技術經濟視角三類。行為經濟視角主要關注傳媒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及在主體行為互動中生成的生產機制;產業經濟視角關注傳媒企業、傳媒產業和傳媒治理;技術經濟視角關注在智能技術與媒介發展互動中衍生出的新的媒介生態和社會生態。未來的傳媒經濟研究將在充分理解媒介社會化與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通過多學科視角的融合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傳媒經濟;媒介社會化;AI 技術
2023 年,伴隨 chatgpt-4 及其衍生模型的出現,生成式 AI 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傳播層面,生成式 AI 技術將引領傳統媒介范式的變革,在廣泛的人機交互和人機對話中開創出大包大攬的具身化媒介實踐模式與區別于傳統網絡平臺的全新操作系統,并最終培養起用戶廣泛應用生成式 AI 技術的新慣習,進而改變人類信息溝通的能力與交往途徑。作為一種包括信息、服務、情感和生產支持等功能的社會“基礎設施”,生成式 AI 能以無界的方式全面融入人類實踐的所有環節及領域,推動傳媒產業下沉為社會底層結構和基礎設施的進程,進而對傳媒經濟研究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隨著生成式 AI 等智能技術的發展,深度媒介化傳播情境進一步普及,學者們開始關注人的媒介化生存問題,關注技術、媒介與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邏輯。在“萬物皆媒”的多元媒介觀下,要通過物與人和其他社會要素之間的關系來最終判斷某物是否為媒介。因此,對媒介、技術與人的相互關系的探究是在“何為媒介”的思考之上的進一步延伸。通過分析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媒介的概念與本質,厘清傳媒經濟研究的外延與內涵,并為傳媒經濟治理提供依據。
新媒體時代,被數據化的個體意味著人與媒介的深度融合,人的生存走向全面的媒介化。在身體層面,媒介技術對身體真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數字媒介技術彌補了舊媒介技術的缺陷,實現了“擬身真實”,改變了人們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框架。在意識層面,通過身體識別、人工神經網絡、可穿戴設備和增強賽博人等技術,智能媒介能夠實現對人的意識的再造和延伸,在未來促成全息、全知、全能的意識化環境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使得媒介與人、技術與人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也更加復雜,因此,應借鑒突破技術工具論與人類中心主義的“STS”理論,以技術存在論和人機共生的視角重新理解媒介與人機交互關系。
在媒介社會化進程不斷深入的背景之下,2023年的傳媒經濟研究主要從行為視角、產業經濟視角和技術經濟視角三個范式展開。
一、行為經濟視角:傳媒市場主體行為與生產機制研究
行為經濟視角下的傳媒經濟研究主要關注傳媒市場中不同主體的個體行為及在他們的行為互動之中建構而成的生產機制。
(一)傳媒市場主體行為研究
1.新聞從業者的行為研究
受媒介環境和技術迭代的影響,新聞從業者的行為方式較過去而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新聞從業者的行為研究主要包括新聞從業者的行為模式,以及人們對他們的行為期待。行為模式方面,鄒欣指出在意義流動、主體混雜的社交平臺新聞生產場域中,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通過“事實屬性選擇”“創意表達”“用戶思維”“多維評價”幾個維度上的行為進行信息傳播,以重新建立起傳受之間的“意義共同體”。陳煒漫等考察了新聞從業者對極端批評的應對,發現新聞從業者構建起包括去正當化、精選評論、預判式調整產制常規以及訴諸職業共同體支持在內等方面的應對策略來維護自身的自主性與權威性。孫信茹等則關注少數民族地區民語媒體人的工作實踐,發現其職業身份的塑造與特定的地方情境緊密相關,他們的工作實踐內容既包括對漢語內容進行民文翻譯的“做新聞”,也包括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挖掘的“做文化”。
行為期待方面,王然等人通過網絡招聘廣告對市場所期待的復合型新聞人才進行了精準畫像,發現就業市場對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主要體現為專業需求的多樣化、軟硬勝任力的均衡化、勝任力關系結構的圈層化和能力結構的復合化。盧林艷等人則通過建立機器學習模型研究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媒體技能和行業就業的影響,指出現階段側重寫作、理解與表達溝通的內容生產類媒體行業從業者的未來技能應更加偏向決策、服務、咨詢;媒體行業對從業者的計算機化水平和認知技能水平有一定期待。
2. 大眾的媒介使用行為研究
網絡媒體和智能技術的發展為大眾的媒介使用行為提供了更多選擇性與自主性。大眾的媒介使用行為對媒介內容、生態乃至社會認知和社會文化都會產生影響。大眾媒介使用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使用動機、使用體驗、使用效果以及使用影響因素幾個方面。
使用動機方面,馮菊香等發現喜馬拉雅的多數用戶是出于求知動機收聽人文播客節目,在收聽過程中通過社區互動實現了自我確認、社會支持和自我修復三類動機的滿足,并實現了社交動機的生成滿足。廖圣清等探究了上海大學生多媒介使用的需求動機和使用情境,發現學習、信息、娛樂、社交和習慣需求的動機,以及幾種不同的情境分別會帶來不同類型的多媒介使用,需求能夠比情境帶來更多的多媒介使用.......(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王欣羽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丁漢青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