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平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一路前行,是為 2023 年之結,2024 年之序。
2023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中國號巨輪在驚濤駭浪中勇毅前行。這一年 , 教育強國建設的新任務、新使命“時不我待”加速推進;這一年,媒體融合發展走過第十年,傳統媒體依舊于危機中尋生機;這一年,作為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視媒體,中國教育電視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之光指引教育傳媒事業向前。經疾風驟雨,唯百舸千帆奮楫者先:堅持新聞立臺、堅守媒體使命、堅定行業自信,在新聞宣傳、節目建設、頻道發展上穩中有進,不斷擦亮中國教育電視臺這塊金字招牌,不斷增強媒體從業者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逆風穩進中面對新的答卷,中國教育電視臺能否在 2024 年續寫成功?在媒體融合的巨浪中,傳媒生態滄海變換,然而傳統媒體十年轉型仍未見“范例”,如何展現全媒體傳播格局競速構建的核心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戰線進入了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對于中國教育電視臺而言,以“守正”視角重新審視專業精神的核心價值,挖潛“創新”動力,或許正是一路走來得以逆勢穩盤、一路走去能夠突圍破局的“源頭活水”。
“專業精神”是政治站位和輿論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中國教育電視臺始終明確“姓黨名教”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地堅持黨管媒體,以主流媒體輿論引領的專業價值服務偉大時代,牢牢把握教育輿論的引導權和話語權,將媒體發展的時代規律與教育強國建設根本任務緊密結合,是我們永續的動力所在。
好的作品永遠是“接地氣、冒熱氣、揚正氣”的,無論網絡多么通達、設備多么智能,仍需要我們離生動的現場足夠近——剛剛過去的 12 月,甘肅積石山縣發生 6.2 級地震,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記者第一時間在極寒之日趕到余震不斷的縣城。當被安置妥當的研考生和父親通話互報平安,哽咽中說到:感謝我們生活在這個偉大的國家!有身后的無數的支撐……就什么都不用怕!沒有什么更華美的包裝能比溢出屏幕的真摯更動人;當震區的帳篷學校里響起孩子們稚嫩的歌聲、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為失聯考生充值話費、考試結束一位考生感恩受助熱忱邀請大家 6 月去臨夏看牡丹……這樣的畫面和聲音以新媒體短視頻形式廣為傳播,4000 萬瀏覽量背后是新聞人的專業精神、是國家級媒體“不失聲、不缺位”的擔當、是從國之大者出發的時代情懷,是用“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的傳播態度將黨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的具體實現.......(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