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貽苒? 莊曉東
【內容摘要】vlog+ 新聞作為一種新聞報道方式屢屢出現在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中,其人格化的表達和特質引發了關注和爭論。本文試圖回歸新聞本體,結合新聞人格化發展的歷史背景,從新聞體裁的角度肯定了新聞 vlog 的出現是近代新聞業務定型以來記者作為在場主體話語表達的必然,新聞 vlog 的具身性傳播和“第一視角”進一步建構了人格化的內涵。新聞人格化通過身體“在現場”“第一視角”等要素,契合了“透明性”原則的內在要求,同時有助于被技術意識形態遮蔽的新聞從業者重回勞動價值論。
【關鍵詞】新聞 vlog;人格化;具身傳播;客觀性;后真相
2019 年的兩會報道拉開了國內主流媒體 vlog+新聞嘗試的序幕。“我穿什么才看起來不是第一次參加兩會呢”?這句純私人化的問題而非傳統的新聞導語是《中國日報》一則兩會報道的開場白,這則 2019 年 3 月 4 日推出的 vlog 報道在微博平臺累計達到 43.7 萬次的觀看量,備受年輕網絡用戶的關注。隨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國慶 70 周年大閱兵等重大主題報道中,都出現了多家媒體記者拍攝 vlog 的身影。
vlog 是 video blog 的簡稱,即“視頻博客”或“視頻網絡日志”。盡管國內業界將 2018 年定義為 vlog元年,但早在 2010 年就有學者提出:“vlog 是一種以視頻為載體的博客形式,在與外部世界信息溝通時能提供比文本博客更多的表達介質。”就視頻網絡日志創作者(vlogger)而言,拍攝、剪輯、上傳等工作步驟都得以移動化和場景化,“視頻博客”實現了向“視頻網絡日志”的進階。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用戶的接受與互動也變得更為即時和輕松,這一日志性內容也在眾多良莠不齊的短視頻中逐漸形成有辨識度的風格:面對面的交流、第一視角的感悟、日志化的表達聚合成了 vlog 的“人格化”話語方式,快節奏剪輯、高畫質、高頻使用特寫與特效構成了vlog 的影像風格。相比一般短視頻,vlog 有較高的制作門檻、成本和較低的投入產出比,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結構。依托媒介融合構建主流媒體話語權,轉型期的傳統媒體反而走在了 vlog 制作的前列,諸多傳統主流媒體借助該網絡視聽形態進行融合報道的 vlog+ 新聞應運而生。
作為網絡視聽文化產品之一的 vlog 發展方興未艾,vlog+ 新聞能否作為新聞的一種正式形態,日志性內容如何與新聞信息有效結合?本文試圖回歸到新聞本體,從新聞體裁的角度分析新聞 vlog 的定義、范疇和作為傳統新聞體裁延續和發展的人格化特質。同時,重點回答新聞 vlog 極強的人格化特質與新聞客觀性是否沖突、新聞的人格化表達如何在某種程度上解決被技術意識形態所遮蔽的新聞業困境等問題。
一、vlog+ 新聞的實例觀察
vlog 興起于美國視頻分享網站 YouTube,拍攝者采用日志性的方式以第一人稱和第一視角面向鏡頭分享和講述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種精彩場景,內容涵蓋旅游、美食、工作、學習、購物等,以體驗、記錄、測評、旁觀等方式進行移動化攝制,并以社交網站或視頻網站作為主要輸出平臺。由于制作難度和成本較大,高質量的 vlog 在中國目前只集中于少數頭部創作者,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在臺網融合、報網融合的推動下,vlog+ 新聞作為融合報道的利器和新聞競爭的手段在中央和各省級媒體紛紛被嘗試采用。
vlog 在時政新聞中運用較多,同時也涉及主題性新聞、人物新聞、非事件性現場新聞等領域。2019年 11 月 10 日至 14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并赴巴西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新浪微博“央視新聞”賬號在此期間發布 8 條相關 vlog。本文以此作為樣本分析 vlog+ 新聞所呈現的新聞要素及記者角色,并探討新聞 vlog 作為特定新聞體裁的學理性。
分析以上系列 vlog 可以發現,依然遵循新聞基本要素五個“W”一個“H”,但是 vlog 短小體量中新聞要素的呈現發生了兩個變化:一是一則 vlog 往往只以一兩個新聞要素為主,是傳統新聞報道的“輕體量”版;二是出現在 vlog 當中的新聞要素可能與主體新聞事件中新聞要素的“架構”存在一定差異,如 vlog 中的“地點”是新聞第一現場在時間上的前后延伸,“人物”為主要新聞人物和背景人物群體的交織,即傳統新聞報道的“前臺 + 后臺”版。
較大的改變是從記者到 vlogger,從報道到發現、感受的轉變,記者在 vlog 中兼容了傳統出鏡報道中信息傳達者、新聞評論者、背景解釋者、即時采訪者等角色,同時還突破了大屏播報語態的限制實現了作為組織者、表演者、互動者、參與者的小屏視角,記者本人的個性風格及其帶來的體驗視角也是 vlog+新聞本身的重要內容。在此層面上,其“遵循了主流媒體的宏大主題的選材需要,又融合了 vlog 個體的、感性的價值特征,展現 vlogger 視角下的宏大事件的微觀面貌”。
vlog+ 新聞的出現與實踐表征了融媒體報道中的新聞話語變革,新聞的含義呈現動態發展的過程,“在‘新聞’話語的慣常運用場景中,新聞的概念內涵大多超越具體的報道本身,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新聞不僅是認知的對象,也不僅是闡釋的結果,它更包含著信息和報道與社會互動的動態過程,也包括信息和報道”。
vlog+ 新聞指的是記者以 vlogger 的身份,借助移動便攜式拍攝工具和智能穿戴設備等,通過語言、身體、表情等載體,面向鏡頭在新聞第一現場和第二現場從第一視角進行新聞信息的發掘、傳達、還原、評述等新聞生產。由于嚴格意義上的網絡視頻日志需要由擁有固定風格的日志寫作者本人相對持續性的產出,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圍特指由專業媒體在主題新聞活動中較為固定地由其中具有一定名人或品牌傳播效應的記者拍攝制作的系列式 vlog,不包括拍客、目擊者等其他非專業人士以 vlog 形式拍攝制作、在視頻網站上傳的含有資訊內容的短視頻......(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張貽苒系云南藝術學院副教授;莊曉東系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