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 李釩
【內容摘要】本文從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的視角出發,展望了智能互聯時代的新特點、新機制、新趨勢,即社會要素、關系規則和現實場景的重構;信息分發模式、認知范式和人—機關系的迭代;自指能力激活、可對話社會孕育和負責任 AI 構建。
【關鍵詞】生成式 AIGC;智能互聯;ChatGPT;算法
一、 開 啟 智 能 互 聯 時 代 的 里 程 碑: 以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GC 的濫觴
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GC(AI GeneratedContent)已成為開啟智能互聯時代的里程碑,日益逼近人類對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發展期待。ChatGPT作為生成型預訓練聊天機器人,具備語言框架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通過鏈接海量語料庫訓練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使得 ChatGPT 具備高于人類平均水準的互動聊天能力,此外,它還具備撰寫郵件、策劃案、翻譯潤色和編寫代碼等多種功能。以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GC 并不僅僅是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鏈接的重大突破,它預示著智能互聯時代的到來。對于人類用戶而言,語言是人類發出命令 / 指示的易得中介,語言模型對人類語言的理解能力直接決定產品的易用程度,計算機通過語言模型分析人類指令,進而調用契合的自然語言處理下游任務。GPT 的技術路徑經歷了從“微調”到“提示學習(Prompt Learning)”再到“指示學習(Instruct Learning)”,逐漸提高計算機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構建符合人類語言習慣的“通用語言模型”。
于普羅大眾而言,ChatGPT 是人類身邊最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產品,以大眾可感知、可觸達、可理解、可體驗的方式推動生成式 AIGC 走進千家萬戶。2022年 11 月底,美國 OpenAI 公司發布 ChatGPT 聊天機器人。5 天后,OpenAI 創始人山姆·阿爾特曼宣布,ChatGPT 用戶規模突破 100 萬。相較于 Tiktok 月活破億的時間記錄,ChatGPT 僅耗時兩個月,成為最快實現月活破億的現象級產品。2023 年 2 月,微軟宣布推出基于 ChatGPT 模型的必應(Bing)搜索引擎和Edge 瀏覽器。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GC 的濫觴,反映 AI 觸達用戶的方式發生了顛覆性改變,大模型內部蘊含的超能力成功“破圈”,促進社會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加持下的重大啟蒙。
二、智能互聯時代的新特點:社會要素、關系規則和現實場景的重構
(一)社會要素的重構:Web1.0 到 Web3.0 的技術迭代驅動主體外部關系從“場景”構建到主體內部關系“價值”構造
媒介技術迭代驅動社會要素重構,新技術賦能新媒介構建新連接、新標準、新尺度。②智能互聯時代社會要素重構,人作為主體的關系構建經歷了從外部關系“場景”構建到內部關系“價值”構造的嬗變。
第一階段,從 PC 互聯到移動互聯,場景成為互聯構造的關鍵。Web1.0 時代,媒介權力集中于平臺,以新浪、搜狐等為代表的網絡平臺,于 PC 端為用戶提供內容服務,彰顯出強烈的中心化趨勢。PC 互聯階段,平臺與用戶的關系是單向且靜止的,缺乏互動性,該階段的本質是所“見”即所得,用戶被動接受平臺信息投放。Web2.0 時代,媒介權力下放,去中心化進程開始,平臺與用戶之間實現信息的雙向流通,該階段的本質是所“薦”即所得。伴隨社交媒體、LBS、移動通信設備的進步,移動互聯時代應運而生,“場景”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價值,進一步實現社會全要素意義上的“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做任何事”。移動互聯階段是基于特定場景下的個性化傳播,互聯網平臺依托移動設備等核心要素收集用戶行為數據,整合用戶行動軌跡、行動體征等信息,進而構建基于人類現實空間的主體外部關系“場景”。
第二階段,從移動互聯到智能互聯,價值構造成為互聯網新發展階段的奇點。Web3.0 時代,依托5G、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去中心化達到一定階段,在 Web2.0 的基礎上,賦能微?;瘋€體實現價值的均衡分配與認同,該階段的本質是所“建”即所得。智能互聯階段,用戶與平臺平等存在、和平共處,以ChatGPT 為例的生成式 AIGC 無法脫離平臺與用戶共建的關聯。ChatGPT 依托海量語料庫訓練模型,具備海量知識與高于人類平均水平的文本生成能力。人機回圈(HITL)路徑下,ChatGPT 運用 RLHF 技術協調文本與人(常識、認知、價值)的關系,進而生成滿足人類價值需要的文本內容。從 Web1.0 到 Web3.0 的技術迭代驅動人類從 PC 互聯到移動互聯再到智能互聯,實現互聯網從連接“信息”到連接“價值”的轉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要素重構......(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喻國明系教育部“長江 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李釩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